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政策評估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icy Evaluation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政策評估係指對政策內容、執行和影響之估量和評價;在一系列教育政策活動中,政策評估是最後一個階段。政策評估的目的,可以作為政策持續、政策修正或政策中止的基礎,也可以作為今後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政策評估亦有其消極的目的,林水波及張世賢曾指出,政策評估可以有延遲作決定、規避責任、進行公共關係、分配政策資源的依據及偽證、掩飾與攻擊等功能。
  另外有些學者以為政策評估在政策過程的幾個階段皆可進行。在規劃階段,對各個政策方案之可行性、成本及影響進行評估,以期在政策執行前修正方案內容,順利達成目標。在政策執行時,則評估政策是否依原定的計畫進行,政策是否確實達到標的團體。在政策執行之後,則進行影響評估,一為政策產出(policy output),另一為政策影響(policy impact)。
  政策影響的評估最為重要,安德生(James E.Anderson)以為政策影響評估包含政策產出對實施對象的影響、對實施對象之外的情境和團體的影響、對目前及未來情境的影響,以及政策所使用經費等。羅西(P. H. Rossi)提出求得政策影響的公式為:
  I=(E2-E1)-(C2-C1)
意即標的團體接受政策前後之差,減去未接受政策影響之控制團體同樣兩段時間之差。
  要如何評估政策的執行是成功或失敗?滿意或不滿意呢?伍啟元提出二種工具,即衡量政策目標的指標(indicator)和計算政策成果的績效標準(standard of performance)。指標分為量化指標及非量化指標,量化指標係指國民生產毛額(GNP)、就學率、升學率及文盲比率等。非量化指標係指某些施政,如教育文化方面之政策,需要用更多的資料,包括質的指標,去作綜合分析,無法量化。至於績效標準,是衡量政策施行成果的一種標準,顯示政策成就的意義,包括生產力或工作效率、盈利率、有效程度、適當性、回應性等等。
  至於實施政策評估的程序,吳定提出下列四個步驟可供教育政策評估者之參考:
  1.確定評估的目的:為誰評估?標的為何?誰來評估?這些問題應先確定。
  2.蒐集評估資料:了解如何蒐集資料及如何分析資料。
  3.決定評估的比較途徑:是方案執行前後之比較?是與趨勢之預估資料比較?或是比較計畫中之績效與實際達成之績效?
  4.處理評估結果:根據評估結果,對政策方案進行調整、持續、終止或重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政策評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