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僧侶學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nastic Colleges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僧侶學院指歐洲中世紀時各僧侶教團(monastic orders)為其在各大學學習或教學的成員所建立的住處。僧侶學院與世俗學院(secular colleges)一樣,不僅是學生住宿之處,有時亦為其學習的場所,甚至還取代了正式學校的講課;而兩者的不同處,則在於前者的學生皆為各教團的僧侶。
  在中世紀大學成立之初,雖然教會仍然控制著大學,但大學中學術思想研究不合宗教信條處卻愈來愈多。加以城市興起後,中產階級及地方人士都發現部分教區主教其實知識貧瘠,卻又收入頗豐,於是當時有許多人士開始抨擊教士貪得無厭,對於教士的不務正業大表憤慨,他們也批評教會開始向時尚低頭。有鑑於外界的種種批評,虔誠的宗教信徒為了答覆這些批評,乃厲行安貧與傳教生活,組成教士團體(Mendicant Orders);他們一方面並不孤守於寺院(monastery)中,四處佈道、沿街托缽,行蹤遍及各處,另方面則積極投入神學研究,將宗教勢力伸入了神學大學之中。在這些教士團體中,最著名的首推道明派(Dominicans)與芳濟派(Franciscans)兩派;其中道明派於西元一二一七年抵達巴黎(Paris),一二二一年到牛津(Oxford),而芳濟派則於一二一八年到達巴黎,一二二四年至牛津。這兩大教士團體都鼓勵其僧侶進入大學研習神學。為了便於僧侶至大學研習,他們在各大學城(university towns)中成立了住處,也就是僧侶學院,以供在大學教學或學習的成員住宿之用。教士團體的此項作法,可能也影響了其他世俗學院,因為其中所運用之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補救輔導的作法,對於英國學院中所盛行的「導師制」(system of tutorial instruction)提供了正面發展的作用。
  在英倫地區,無論僧侶學院與世俗學院,不僅是外來學生借住之處,也同時是學生的學習場所。墨頓學院(Merton College)(牛津大學中第二古老的學院)的規程即曾明言:「在這個稱為「墨頓學者之家」(House of the Scholars of Merton)的地方中,將永遠有一些學者在此潛心於學問,並且必須將全部學習時間用於學習人文學科、哲學、教會法(canon law)或神學。」學院中實施教學的措施,在牛津大學的其他學院中也進展甚快;十五世紀末時,在牛津大學中的十所世俗學院與七所僧侶學院,事實上已經取代了正式學校中的讀課(lectures),學生不用再去參加「普通讀課」(ordinary lectures),而只要參加學院中的「額外讀課(extraordinary lectures)即可。不過,此種情形到了宗教改革(Reformation)時期即有所改變;由於宗教因素的影響,各大學中的僧侶學院開始衰微甚而消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僧侶學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