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再製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Reproduction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產關係以及使生產過程持續發生的條件重複出現,稱為「再製」。馬克斯(K. Marx)以此討論資本主義下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生產關係的維持與反複出現;其後馬克斯主義者將再製的概念擴大至商品生產以外的過程,並視教育為協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社會階級再製的機制,構成教育社會學中衝突論觀點的主要概念。
  馬克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支付薪水給工人,所以資本家以無形的方式生產了勞動力;而工人則販賣勞力,生產資本家所追求的財富。資本家由商品累積所得收入支出薪資,工人又以薪水購買所生產的商品。於是這樣的生產過程與勞資關係形成一個連續的整體,一再反覆而成為一個再製的過程。這樣的再製情況不只出現在世代內,也出現於世代間。亦即;不僅在同一世代之內,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在每一次的生產過程中循環,上一代的生產關係也可能重複出現在下一代;相同的社會階級關係也可能在下一代重複出現。然而,須創造何種條件才能發生社會再製?這即是馬克斯主義者探討的重要問題。
  馬克斯主義者認為教育是協助社會再製的一項不可或缺因素。對於教育制度與社會再製關係的解釋,可大致分為直接再製論與文化再製論兩派觀點。直接再製論以鮑渥斯(S. Bowles)和季廷斯(H. Gintis)的論點為代表。二氏認為教育透過兩種方式來協助社會再製:首先藉著培養「經濟的成功本質上有賴於擁有能力與適當的技巧或教育」此種信仰,以將階級結構與不公平合法化。其次藉著創造那些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的能力、資格、觀念與信念,來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準備進入階級支配下工作世界中的職位。此外,透過學校教育與工作世界的符應關係,使學生很自然地養成工人所需要的特性;維護既有經濟結構所需要的工人意識以及意識型態都能透過教育塑造出來。文化再製論可以波迪爾(P. Bourdieu)為代表;波迪爾認為學校教育在施行支配階級的文化專斷(cultural arbitraries),試圖將支配階級的文化施加於較低階級兒童身上。而兒童承自其家庭的價值觀、認知方式、語言型態等構成其所具有的文化資本,愈是低階層的孩子所具有的文化愈不符合支配階級的標準,其所具有的文化資本即較低,在教育中獲得成功的機會也較少,因而影響其未來的社會地位。教育即是藉此途徑再製社會階級關係。兩種再製理論各有其解釋的角度,但直接再製論過於強調教育與工作世界的符應關係,所受到的批評較大。
  兩種再製理論皆被批評為具有命定論色彩,遂有「相對自主論」(或稱抗拒論)提出不同觀點,強調在教育中對資本主義再製過程加以反抗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再製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