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變革 - 教育百科
組 | |
織 | |
變 | |
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rganizational Change |
作者: | 黃昆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組織變革係指組織在動態的、多變的環境中,為了加強成員能力,增進組織適應力,進而提升組織的效能並確保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而對組織內部某些部門或某些個人的行為、結構、運作程序、目的、產出等加以改變或調整之歷程;簡言之,任何組織試圖改變舊有狀態的努力,均屬組織變革的範疇。 組織變革依其變革的意圖,最少可分為三種:計畫性變革(planned change)、自發性變革(spontaneous change)和演化性變革(evolutionary change)。「計畫性變革」係一種有知覺、有意圖,精心策畫、深思熟慮的組織革新行動。「自發性變革」是一種自然的、隨機的、短時間內發生的改變。「演化性變革」是組織歷經大大小小的改變後,所形成的長期性、累積性的結果;可能是計畫性變革或自發性變革單獨所造成的結果,亦可能是兩者交互錯綜而成的結果。就這三種組織變革而言,教育人員所追求的,當以計畫性變革為佳。 此外,組織變革依其變革的程度,亦可分為兩種:地震式變革(earthquake change)和漸進式變革(incremental change)。「地震式變革」係一種全盤性、劇烈性的變革,企圖對組織的人員、工作、技術、結構、策略等,產生巨大的衝擊,「漸進式變革」係一種小幅的、個別累增的變革,僅企圖對組織產生部分的衝擊。一般而言,除非面臨激烈變遷的環境,否則,教育人員應優先考慮採行較為穩健可行的漸進式變革。 漢生(E. Mark Hanson)認為組織變革觀念架構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一九三○年代以前,盛行「古典組織理論」(classical organization theory);在一九三○至一九六○年代,「社會系統理論」(social systems theory)居於主流;至於在一九六○年代以後,則「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s theory)對組織革新所提供的看法,最為周延、最為當代學者所接受。 「古典組織理論」主張領導者應對複雜的組織問題採取理性的回應。同時為了確保改革的效率,領導者應該採取指導式的、權威式的改革策略,而不應採取合作式、參與式的策略。至於此理論的缺點是:由於所採取的策略忽略了組織成員的社會心理因素和組織的環境特徵,致使改革常遭遇到許多未預期的結果和阻力。換句話說,此理論過於強調組織變革的應然層面,而忽視了組織生活實然層面。 「社會系統理論」認為教育組織是由許許多多次級系統所組成的,而各次級系統各有其非正式目標、權力來源、行為規範和激勵系統。因此要確保組織變革順利地推展,領導者必須盡力控制和協調各次級系統,使這些次級系統得以採用「結盟」(coalition)的方式,在既定的變革方向上共同努力。可惜的是,此一理論和古典組織理論一樣,都忽視了組織外部環境在組織變革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開放系統理論」強調教育組織和環境關係的密切性;當環境的需求改變時,教育組織的產出應該接著改變。因此,教育組織應該採取「權變式」的組織結構(例如一方面既可分化,另一方面又可隨時加以統整的組織系統)和措施,以彈性回應內外部環境各式各樣的需求。同時,教育組織應建立靈活的「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敏捷地收集內外部環境的資訊和需求。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變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