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日誌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g analysis
作者: 林信成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誌分析(log analysis)主要是針對電腦所產生的日誌檔(log files)進行歷程分析,以瞭解資訊系統的運作狀況。日誌檔一般都以特定格式記錄在電腦內部,所以又稱為電腦日誌(computer logs),其種類多樣、用途各異,有請求日誌檔(request log files)、管理日誌檔(manager log files)、存取日誌檔(access log files)、錯誤日誌檔(error log files)、參考日誌檔(referral log files)、代理日誌檔(agent log files)等。日誌分析原為系統人員監測資訊系統使用狀況的管道及工具,然而隨著使用者研究的需求日殷,加上日誌檔能提供關於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的不同層面,例如:使用時間、使用資料類型、瀏覽模式等,因此,日誌分析也逐漸成為研究使用者行為的重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之後web技術興起,網站日誌檔(web log files)成為另一種新型態的電腦日誌檔,記錄著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對網站伺服器所提出的請求(requests),以及與伺服器互動的行為歷程,可以提供許多珍貴的資訊,有助於網站行銷、發展與管理,同時也可藉以瞭解使用者行為、特質等。網站日誌檔較常被量測、統計的數據如點擊數(hits)、網頁檢視(page views)、網站停留時間(time on site)等。藉由計量方法對網站日誌檔進行網站使用者、網站使用情形等變項分析,可以更精確地瞭解網站營運成效及網站使用狀況,作為網站內容改善及掌握使用者動態的依據。Hamid等人曾從日誌分析應用於學術電子期刊之使用研究的觀點,論及日誌分析具有以下優點:(1)日誌檔的資料都是未經過濾且為系統自動收集,無人工介入過程,因此較為客觀;(2)日誌檔的資料都是非強制性的,較能瞭解使用者真正做了什麼,不同於需要使用者口述、填答的調查法,使用者可能會選擇、改變或隱藏心裡真正的想法及行為;(3)利用日誌檔分析可提升問卷或訪談的可信度;(4)日誌分析是一項有效收集歷時性資料的方法;(5) 日誌分析是一項有效的假設驗證方法;(6)日誌分析是一項有效評估系統表現的方法;(7) 日誌分析相當適合用來研究和比較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然而,日誌分析也並非全無缺點,Hamid等人也歸納出幾項日誌分析的缺點,例如:(1) 日誌分析難以分辨使用者和系統兩方的表現。舉例來說,系統的反應時間與使用者的思考時間就很難區別;(2)使用者定義困難,因為使用者利用系統時,可能從一個終端機到另一個終端機,或者兩個使用者利用同一終端機。這樣的現象可能發生在公共區域的終端機上,例如:圖書館的公用電腦;(3)日誌分析無法瞭解使用者對於檢索系統的滿意程度。另外日誌分析也無法瞭解使用者使用系統的原因或者動機、對於內容的反應以及所有關於使用時的質化層面等;(4)因為cache並不會被記錄下來,所以使用量的測量並不準確。除了日誌分析之外,如果想更進一步探究使用者對於系統的使用感受、動機、滿意度或情感認知,可再輔以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焦點團體法、觀察法、放聲思考法等,以更全面地瞭解使用者資訊行為的多元樣貌。Hamid R Jamali, David Nichlas and Paul Huntington. (2005). The use and users of scholarly e-journals: a review of log analysis studies.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57(6), 554-571.
參考資料:
Hamid R Jamali, David Nichlas and Paul Huntington. (2005). The use and users of scholarly e-journals: a review of log analysis studies.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57(6), 554-57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日誌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