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似法則的假設 - 教育百科
近 | |
似 | |
法 | |
則 | |
的 | |
假 | |
設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wlike Hypotheses |
作者: | 朱啟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近似法則的假設是指一項假設具有近似法則的性質,但其本身又不似法則般具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性質,而是仍有修改、補充,甚或全面否定的可能。 近代科學哲學的發展,顯示了科學知識中的法則只是近似法則般的假設,而不是法則本身。亦即只是表達了自身在接近真理上進行,本身仍在不斷的變動過程中,而不是最終的法則。這樣的觀點推翻了以歸納法作為掌握普遍法則的主張。以波帕(K. Popper)為例,他認為以歸納所得的共同性作為法則時,個別事件的例外極輕易的就能把整個法則推翻;或者亦可能藉著一些輔助性的例外來為預先設定的理論辯護。譬如一般科學理論都以全稱命題表達其內容,「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或「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這類判斷。波帕認為當發現一隻「黑天鵝」時,傳統的科學知識就會把黑天鵝排除在「天鵝」一類之外;或作一些特別補充,使只有白大鵝才能滿足天鵝的特徵。波帕認為如此並不能使知識的內容增加或發展,而只是在維護舊有的知識。這類知識觀是靜態的。因此波帕提出了嘗試錯誤法作為「證偽」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首先要大膽提出假設,然後努力尋找和這假設不相符合的事例,並依據事例對假設從事修正,甚至完全否定。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再提出更好的假設,運用同樣的步驟對其再作證偽。嘗試錯誤法的目的並不在提出一個無法再修訂的假設,使之成為一個普遍正確的法則,而在於不斷地找尋錯誤,修改假設,充實內容。即使一時無法再找到與之有衝突的事例也不表示所提出的假設本身即是法則,而只能確定它是近似法則的假設。依此,波帕在說明知識發展如何可能時,含著研究者心態是否開放的涵意。只有當研究者不斷開放視野,認為知識的增長只有在不斷否證的歷程中才有可能時,知識才會不斷且確實的增長。如在上述例子中,能以開放的態度面對那些例外時,就不會為原本的全稱命題找尋各種理由以維護其絕對性;而會說明這種例外何以產生,並修改全稱命題,以便將更多的內容含攝其中。反之,生物學中基因遺傳突變的觀點也不可能確立。但並不是要教育者對所有的知識內容都持模稜兩可的態度,而是要了解知識具有的變動性及發展性。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將對知識所具有的開放態度,傳遞給學生。避免為了使學生能有效學習,以專斷或獨裁的方式強調學習內容的重要性,造成對知識形成錯誤印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近似法則的假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