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慢/快動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low/Fast Motion
作者: 朱則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最早的攝影機是用手轉動影片,操作攝影機的人通常須口中哼一首節奏適中的歌曲,以便自己能達到一定的轉速。目前的電影攝影機則使用發條或電動馬達,可使轉速達到所需要的速度,以便放映出不同效果。
  標準的電影放映轉速為24fps(每秒24格),電視放映轉速則是每秒30fps。以電影為例,當攝影機的轉速與放映機一致時,銀幕上的動作才是自然正常的,可是當攝影機轉速調快時,每一秒中便拍下比標準格數更多格的畫面。假使放映機沒有跟著調快速度而是以原速放映,那麼銀幕上便會出現慢動作(slow motion),例如拍攝48fps,放映機卻以原速進行,則動作會減慢二倍;相反地,若是將攝影機調慢,放映機保持原速,則動作會加快,如8fps,將成為三倍快的快動作。電視慢動作畫面的產生方式與電影不同,並非在攝製時以高速攝影而形成,而是在播映(放)時,以慢速放映產生。
  慢動作通常是用來分解呈現或是強調誇張動作的一個方式。電視臺在轉播運動競賽時常會將一個精采動作以慢動作重播,因慢動作會延長實際的過程,不僅使觀者感受更深,亦可使畫面的內部細節更清楚,以利裁判或觀者能清楚判視。在影片中某一重要的關鍵時刻,例如主角死亡的時間事實上很短,但因為是戲劇高潮所在,往往須以慢動作延長生命消逝的剎那,以使劇情張力增大,而達到煽動觀眾的目的。另外,暴力場面也常因此而增加其真實感。
  快動作的效果通常用來加強自然的速度,如奔跑的馬、飛馳的汽車。早期默片喜劇因標準格數未統一,故出現類似卡通的快動作,作品充滿活力,而現在的前衛電影亦包含許多快動作的片段,以描繪一個充滿速度且瀕臨瘋狂的世界。當人表現得像機械時,喜感便會產生,而人變為機械的因素之一便是速度,快動作使人無法維持尊嚴,行為顯得粗野失控而缺乏人性。
  現今一般的錄放影機與影碟機,均有控制慢動作播放的按鈕,操作簡易,使用者可自行控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慢/快動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