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十六天魔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hih Liu T´ien Mo Wu
作者: 王克芬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元代宮廷著名隊舞。是具有濃郁佛教色彩的女子群舞。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十分迷戀此舞。《元史.順帝本紀》載:「時(約至正十四年、即公元1354)帝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該舞的服飾化妝是:「首垂髮數辮,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舞時:「各執加巴剌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由宮女十一人組成的伴奏樂隊,其妝束打扮是:「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琴、紫、笙、胡琴、嚮板、拍板。舞時以長安宦官迭不花率領,在宮中做佛事時奏樂舞蹈。「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予。」從各種有關記載看,這是一個作佛事的娛神之舞,同時又是十分美麗迷人的舞蹈。元人張昱的《輦下曲》詩,描寫了宮中表演《十六天魔舞》的情景:「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豔妝。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懸花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奏曲,君王常在月宮聽。」元人張翥《張蛻庵詩集》中《宮中舞隊歌詞》也有「十六天魔女,分行錦繡圍。千花織布障,百寶帖仙衣。回雪紛難定,行云不肯歸。舞心桃轉急,一一欲空飛」之句。舞者舞服十分華麗豔美。其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都比較高,已從娛神的殿堂,走進宮宴前,並迅速傳至民間。以致宮廷不得不發出禁令;「今後不揀甚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裡休做者,休吹彈者。如有違反,要罪過者。」(《元典章.刑部》)這也從側面反映此舞在民間盛行的情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十六天魔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