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博奕理論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ame Theory Model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博奕(或譯遊戲)理論模式是政策分析的一種工具,說明兩個個人、團體或國家如果處於競爭狀態下,宜如何採取對策。一般而言,在外交情境或戰爭與否的抉擇時,可以運用這個模式。
  朱志宏在其[公共政策概論]一書中,曾以最簡單的2×2矩陣來說明競爭狀態中的兩個個體,可以運用博奕理論來探索可以採行的抉擇。
  
  上圖中,顯示博奕理論參加「遊戲者」僅A、B兩人,每人僅有X、Y兩種方案可供選擇。這個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A或B的最佳選擇,必須配合對方行動才可得知。即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A、B二人處於對立狀態,如果二人皆採X行動,則兩人同為積分-10,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如果兩人互相讓讓步,皆採Y行動,則同為積分-1,是雙贏的最佳局面。至於到有斜線的兩個方格,則表示一方全勝另一方全敗的結果。右上方代表B知道A將採Y行動,或B誘使A採Y行動,則B可決定自採行動,結果A得-5,B得+5,B得到壓倒性的勝利;反之,左下角則代表A獲得全勝。當然知道對方將採取什麼行動,不一定就可以使自己全贏,但是可以使損失減低,例如A如果知道B將採X行動,則A可避採Y行動,以免遭遇全輸的局面,而可改採X行動,減少損失;反之,B如果知道A的行動,也可採取相同的策略。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競爭狀態的博奕參與者,如果知曉對方的行動,就可以採取對應措施,俾獲得最大的利益或減少損失,那麼要如何知道對方的行動呢?朱志宏以為要靠策略(strategy),策略係指在考慮了對方一切可能的動向後,用理性的方法,採取一套能夠達到最大利益的行動。博奕理論不在冒最大的風險去獲得最大的利益,而在理性的減低損失及保證最低利益。
  博奕理論在實際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能真正運用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對手的行動方向並不易知悉,彼此的損失或獲益很難評估,在分析教育政策的時候,也並不常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博奕理論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