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n xià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印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n xiàng |
解釋:
感官受外界刺激而留存於心中的意象。如:「印象深刻」、「應徵面試時,要小心應對,留給老闆一個好印象。」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印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mpression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印象泛指由物體引起的知覺或認知,對印象的看法和解釋約有三派: 1.圖象說:據研究感覺傳達作用解釋,印象就是一個人所認為的形象,多在視覺和聽覺方面。 2.功能分析:重在討論一種現象之接受和解釋,特別集中在社會認知方面,認為印象由四種知覺因素而生,一為選擇性,伴合著注意力和態度,同時包括敏感度和防衛作用;屬於由有意的認知而得的印象,但不免含有知覺的錯誤;二為知覺的組織活動,含有認知的完形傾向;即在感覺之外,加入思考,從而組合成印象;三為加強作用,因強調某些所見到之點,經過改變而成為印象;四為固執,因個人的成見而重視所看到的某些部分,堅持即是自己的印象。這一派對印象的解釋牽涉到成熟和學習,形成一部分社會文化背景,如平時對一事一物的看法,即稱為印象。含著相當程度的個人因素和主觀成分,不是確切的見解。 3.制約分析:此派由印象者的說明來考驗其印象力,如聯念論主張從一個觀念可以引起其他的觀念;又如類似說認為可以從自己的看法而提出對一事一物的判斷;再如擬情說之設身處地,由自己的心理作用推論別人的心理狀況;更如基礎說認為外在知覺可以引起內在對應的狀況。 三派說法各有所據,但也都不完美;因印象一方面根據外在感官所得的資料;一方面要藉個人的觀點加以解釋,而在解釋中,加入了無可避免的成見和判斷;而且在觀察時是否正確且周備,也影響所說的印象的真實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印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相似詞: | 【記憶】 |
對應華語: | 印象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印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ìn-siōng
|
又音: | ìn-sió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印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