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賓克,伊安 - 教育百科
史 | |
賓 | |
克 | |
, | |
伊 | |
安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pink, Ian (1947-)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澳洲籍舞蹈家、編舞家。生於墨爾本(Melbourne),出身於「澳洲芭蕾舞學校」。1969年到1974年,成為「澳洲芭蕾舞團」團員,1975年加入「New South Wales舞團」(今改名為「雪梨舞團」,Sydney Dance Company)往現代舞方向發展。從1970年起,他曾為「澳洲芭蕾舞團」、「昆士蘭芭蕾舞團」(Queensland Ballet)及New South Wales舞團編舞。1973和1976年二次獲得澳洲編舞比賽獎。1977年他到英國參加柯亨(Robert Cohan)在「瑟里大學」(Surrey University)舉辦的國際編舞和作曲夏令營。從此留在英國發展。1978年,他創立伊安.史賓克舞團。1982年開始受到倫敦舞蹈界的注意,與奧斯頓(Richard Alston)、戴維斯(Siobhan Davies)共組「第二邁步舞團」(Second Stride)。1988年擔任該舞團的藝術指導,舞台設計家馬克當諾(Anthony McDonald)為舞團助理。同年他們領導的「第二步邁進舞團」獲得《Time Out》雜誌舞蹈獎。同年也參與Town Gate劇院的歌劇舞蹈編作,1988年和1989年連續獲得兩屆Digital舞蹈獎。史賓克的創作力跨越舞蹈、歌劇、戲劇,以及電視等領域,他的舞蹈多數有台詞,常與舞台設計家馬克當諾(A. McDonald)、燈光設計家孟福特(Peter Mumford)緊密地搭擋,使舞蹈、服裝、設計、燈光、道具成為跨越創作的整體。他使用符號、重複技巧、性別對調、舞蹈與非舞蹈動作等的多重隱喻手法來編舞。所以他的劇場充滿了後現代的藝術風格。重要作品:《Wooloo Mooloo Cuddle, 1975》、《新作之一》(New Work Ⅰ, 1975)、《新作之二》(New Work Ⅱ, 1975)、《Cut Lunge, 1975》、《二個數目》(Two Numbers, 1977)、《26獨舞》(26 Solos, 1978)、《Goanna, 1978》、《Three Dance, 1979》、《康達里拉》(Kondalilla, 1980)、《Dead Flight, 1980》、《竇加》(De Gas, 1981)、《一些賦格》(Some Fugues, 1981)、《歌曲》(Canda, 1981)、《並沒有別的女人》(There Is No Other Woman, 1982)、《新策略》(New Tactics, 1983)、《Further and Further into Night, 1984》、《波森朵爾弗華爾滋》(Bosendorfer Waltzes, 1986)、《秤心》(Weighing the Heart, 1987)、《跳舞、叫喊》(Dancing and Shouting, 1988)、《賦格》(Fugue, 1988)、《天堂在他胸中燃燒》(Heaven Ablaze in His Breast, 1989)、《Lives of the Great Poisoners, 1991》。歌劇編作:《奧蘭多》(Orlando, 1985)、《特洛伊人》(The Trojans, 1986-1987)、《馬貝克》(Macbeth, 1990)、《卡拉麗莎》(Clarissa, 1990)。戲劇作品:《戰爭罪行》(War Crimes, 1981)、《祕密花園》(Secret Garden, 1983)、《一口都是鳥》(A Mouthful of Bird, 1986)。 |
|
參照: Stephanie Jurdon《Striding Out》1992、Judith Mackrell《Out of Line》1992、Longman《The Dance Handbook》1998、Sarah Rubidge《I Am Spink》1985,D.T.J.、Sarah Rubidge《Weighing Spink´s Heart》198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史賓克,伊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