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樂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一]lè[二]yào[三]yuè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ˇㄩㄝˋㄖㄨˊ:「ㄎㄨㄞˋㄌㄜˋ」、「ㄏㄨㄢㄌㄜˋ」、「ㄌㄜˋㄅㄨˋㄎㄜˇ」、「ㄌㄜˋㄐㄧˊㄕㄥㄅㄟ」。
  2. ㄒㄧˇㄏㄨㄢㄑㄩˋㄗㄨㄛˋㄖㄨˊ:「ㄌㄜˋㄘˇㄅㄨˋㄆㄧˊ」、「ㄌㄜˋㄩˊㄓㄨˋㄖㄣˊ」、「ㄌㄜˋㄕㄢˋㄏㄠˋ」。
注音:
解釋:

ㄧㄡˇㄐㄧㄝˊㄗㄡˋㄦˊㄏㄜˊㄒㄧㄝˊㄉㄨㄥˋㄖㄣˊ˙ㄉㄜㄕㄥㄧㄣㄖㄨˊ:「ㄧㄣㄩㄝˋ」、「ㄩㄝˋㄑㄩˇ」、「ㄩㄝˋㄓㄤ」。

注音:
解釋:

ㄒㄧˇㄏㄠˋㄖㄨˊ:「ㄧㄠˋㄕㄢㄧㄠˋㄕ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樂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è
解釋:
  1. 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
    【例】音樂、奏樂、軍樂
  2. 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始皇焚書。
    【例】《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
  3.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歡喜、愉悅。
    【例】快樂、歡樂、樂事
  2. 令人愉快的事。
    【例】樂子、天倫之樂
  3. 笑。
    【例】他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
  4. 喜愛。
    【例】樂於助人、樂於行善、樂此不疲
注音:
漢語拼音: yào
解釋:
  1. 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
    【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è
解釋:
[名]
1.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如:「音樂」、「奏樂」、「軍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火。如:「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
3.姓。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歡喜、愉悅。如:「快樂」、「歡樂」、「樂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名]
1.快樂的事或態度。如:「人生一大樂」。《左傳.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樂。」
2.泛指聲色情事。《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
[動]
1.笑。如:「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
2.喜愛。如:「樂於助人」、「樂於行善」。
注音:
漢語拼音: lào
解釋:
[名]
地名用字。如大陸地區河北省有樂亭、山東省有樂陵。
注音:
漢語拼音: yào
解釋:
[動]
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a̍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和諧動人且有規律、有節奏的聲音。
音讀: l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歡喜、愉悅。
音讀: ngā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Ga̍k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ㄩㄝˋ

1.規律、和諧而動人之音。如:「音樂」、「奏樂」、「軍樂」。《說文解字.木部》:「樂,五聲八音總名。」《易經.豫卦》:「《象》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火。《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3.樂工,演奏音樂之人。《論語.微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4.姓。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

㈡ㄌㄜˋ

1.歡喜、愉悅。如:「樂趣」、「歡樂」。《廣韻.入聲.鐸韻》:「樂,喜樂。」《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荀子.王霸》:「故明君者,必將先治其國,然後百樂得其中。」

2.愉悅之事或態度。如:「人生一大樂」。《左傳.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樂。」

3.聲色。如:「吃喝玩樂」。《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

4.喜愛做某事。《史記.卷二四.樂書》:「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清.龔自珍〈上鎮守吐魯番領隊大臣寶公書〉:「我高宗皇帝豈樂於窮武以炫史乘哉!」

㈢ㄌㄠˋ

地名。如河北省有樂亭、山東省有樂陵。

㈣ㄧㄠˋ

喜好、欣賞。《廣韻.去聲.效韻》:「樂,好也。」《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籍嘗從容言於帝曰:『籍平生曾游東平,樂其風土。』」

注音: ㈠ㄩㄝˋ ㈡ㄌㄜˋ ㈢ㄌㄠˋ ㈣ㄧ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樂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