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人統四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人統四體」語見揚雄〔法言.問道卷第四〕,其義是一個人能統攝軀幹四肢,但要先從道開始。文字以問答方式說明。有人問「道」,揚雄回答:「道者通他,無不通他。」是說道沒有不能通達之處。然後就著問者的問題,逐次回答說,道所通達的有兩個途徑之別:通到堯舜文王的是正道;不合乎堯舜文王的是「它道」(邪道),君子都行正道。其次道猶如道路河川,舟車通行,日夜川流不息;道路當然有迂迴之處,卻可以通到諸夏(中國),河川也有彎曲之處,卻可以通達大海,行事雖然有曲折,卻可以通乎聖人之道。道德仁義稱,猶如一個人的全身,以道為指引,以德為成就,以仁成人,以義為行宜,以禮為主體,是天性生成的。把五者合於一身,則「成為全人」,否則便散而不全,聖人是四體合而五義(道德仁義禮)備的,所以稱為「一人而兼統四體」。
  揚雄在下文中,解釋以禮為人全身的骨幹,道德仁義為四德,總稱為德,靠禮來表現。揚雄說:「禮、體也。人而無禮,焉以為德?」是主張用禮來經緯道德,猶如道路河川,可以通達華夏與海洋。依此推衍,循禮則德可兼及天下四五。聖人德被天下,便是以禮為體,如日月之明,「廓然見四海」,如水之深遠,如火之光亮壯盛。再推衍到聖人之德治,便是如此,是「以身為天下先」,那麼禮文與五教,也成了多餘的;至於法治,則更是末節,並不是自伏羲至堯治天下的根本之道。總而言之,以禮統德,禮德合一,以為天下表率,猶如一個人以一身統攝四體般,自然靈活而回發揮最高的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一人統四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