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運思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yùn s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ùn sī
解釋:
運用心思,多指詩文寫作。晉.傅玄〈客難〉:「振筆若天文,運思若迴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運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peration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運思(或譯操作)是指個人內心裡對訊息的操作、組織,使用合乎邏輯的方法(具有可逆性),且能在同一時間內用合理的方式處理一個以上的向度(去集中),從不同的觀點看每一種情形(去自我中心),對外來的訊息加以轉換,不執著於知覺狀態,能對刺激給予合理的反應的內在心理活動。其目的在因應環境的改變,重新修正認知結構。運思的方式是隨著個人的成長而循序改變的,而且受教育與文化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運思是知識的本質,是改變知識客體的內在化歷程。」個人的運思方式隨著年齡而改變。皮亞傑將人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認為人的運思方式必須經過四個不同的階段:(1)出生至兩歲兒童,以感覺動作來探索周圍環境,傾向以動作行為來認識外在的世界,是為感覺動作期。此期由於缺乏內在化及可逆性的心理歷程,不符合運思的特質;(2)兩歲至七歲期間,兒童漸漸可以操作具體或當前發生的現象,但是仍無法合乎邏輯的重新排列物體;常自我中心的認為別人的知覺與自己一樣;一次只能處理單一向度,只能注意集中於靜止的知覺狀態上。這些均顯示尚未符合運思的心理歷程,因此稱為前運思期;(3)七至十一歲的兒童能夠以具體的事例從事邏輯推理,具備運思的條件,因此稱為具體運思期;(4)十二歲左右兒童開始可以運用抽象的符號及觀念解決問題。因其已接近成熟的思考方式,稱之為形式運思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