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的專業取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的專業取向係與教師的受雇者取向相對而言,是指教師在學校中擔任專業人員角色所表現的專業人員特質及行為型態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專業知識的運用、專業倫理的規範,以及專業組織的參與。
  首先從專業知識的層面來看,評量一項行業的社會地位通常以其是否具備特定的知識基礎為依據。倘若這項知識基礎被社會所認可,則其不僅成為從業人員服務社會的條件,也是其社會權力的基礎。因此一些行業在追求專業化的過程中,利用其特定的知識與技能作為提升聲望與地位的工具,而這類知識也成為界定專業的重要條件。
  培育未來教師的課程中,教育專業課程係其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成分,由此可以確認有教學專業基礎的存在。至於這項知識基礎應包括那些內容,學者們並無定論。教育學者們大致同意的內容包括:學科知識、一般教學及課程的知識、對於學習者的知識,以及對教育環境的知識。近年來新興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漸受重視,這類知識指的是任教特定學科應具備的教學知識,須賴教育學者與學科專家的合作發展。
  其次,從規範的層面來看,由於專業方面實務工作的好壞無法由外行人來評斷,因此為保護當事人的權益,政府或社會大眾要對專業人員加以監督,這種監督通常由政府機構授權專業團體執行。專業團體據此訂定規範專業人員的條款,這些條款即具體化的專業倫理。由於教師教學的對象多半係未成年人,且多數由國家強迫家長送這些人入學,為保護這些受教者,規範教師的教學專業倫理信條格外重要。由教師專業團體訂定教師專業倫理信條,並嚴格要求教師遵守這些行為規範,成為教師專業取向的重要內涵之一。
  最後,從專業組織的層面來看,一項專業有別於其他行業之處,在於其有權利來監督本身的工作,並在市場中享有專有的保障。而這些權利與保障通常係由專業團體透過政治運作的過程得到。因此,專業團體的存在亦是構成「專業」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部分先進國家,教師團體或組織的成立已有相當的歷史,這些團體經常透過多種途徑為教師爭取福利或改善其工作條件。然而和其他專業團體如醫師公會比較,教師團體享有的專業自主權仍相當有限,也因此教師或被稱為半專業人員。在教師組織中,並非全部的組織都以專業自居。部分組織採取工會取向,其理由是教師的工作條件較接近一般勞工,且採工會取向可用較激進的手段為教師爭取權益。因此,從教師組織的層面來分析,教師的專業取向仍有爭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的專業取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