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è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èn |
解釋:
[動] 1.向人請教。如:「詢問」、「發問」、「請問」。唐.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責備、追究。如:「責問」、「追問」、「唯你是問」。 3.干預、干涉。如:「不聞不問」、「概不過問」。 4.審訊、判決。如:「訊問」、「審問」、「問案」。《紅樓夢》第一○三回:「後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後倒擦脂抹粉的起來。」 5.為表示關切而探望、拜候。如:「慰問」、「訪問」、「問候」。 6.饋贈、贈送。《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 [名] 1.音信、書信。《晉書.卷五四.陸機傳》:「既而羈遇京師,久無家問。」《宋書.卷四四.謝晦傳》:「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 2.名譽。通「聞」(二)。《墨子.非命下》:「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mn̄g
|
解釋:
|
|
音讀: | bū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就教於人。如:「詢問」、「請問」。《說文解字.口部》:「問,訊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唐.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 責備、追究。如:「責問」、「追問」、「唯你是問」。《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3. 審訊、判決。如:「訊問」、「審問」、「問案」。《詩經.魯頌.泮水》:「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紅樓夢》第一○三回:「後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後倒擦脂抹粉的起來。」 4. 饋贈、贈送。《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 5. 為表示關切而探望、拜候。如:「慰問」、「問候」。《西遊記》第一○回:「到長安城內,訪問一番。」《紅樓夢》第一二回:「七日發引,寄靈於鐵檻寺,日後帶回原籍。當下賈家眾人齊來弔問。」 6. 音信、書信。《晉書.卷五四.列傳.陸機》:「既而羈遇京師,久無家問。」《宋書.卷四四.列傳.謝晦》:「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 7. 名譽、聲望。通「聞」。《墨子.非命下》:「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8. 姓。如明朝有問智。 |
|
注音: | ㄨㄣ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問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