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言相對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nguistic Relativism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沃爾夫(B.L. Whorf)在一九五六年提出「語言相對論」的假說,來描述語言與思考的關係。他主張:吾人對世界的知覺與想法受制於吾人所使用的語言,因此,不同的語言將導致不同的思想或知識。換言之,語言不僅是思考的「工具」而已,它同時也是思想的內容與思想的「塑造者」。結論是: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思想方式。支持「語言相對論」假說的證據大多來自於對印第安(Indian)與愛斯基摩(Eskimo)部落的研究。例如,卡羅(J.B. Carroll)與凱撒葛蘭(J.B. Casagrande)曾比較說英語與說Hopi語(一般印第安部落的語言)的受試者在事物歸類上的差異。Hopi語裡用兩個字來描述物體的「掉落」;如果掉落的是固體,用其中的一字,如果掉落的是液體,則用另一字。兩位凱氏每次呈現三張圖片要受試者分成兩類。例如,三張圖片分別呈現:(1)一個人正在把一籃水果卸下來;(2)一個人不小心把牛奶濺潑在地上;(3)一個人意外的掉落一枚硬幣。
  結果發現,英文使用者把第二張和第三張歸在一起,以便與第一張分開。相反的,Hopi語使用者則把第一張和第三張歸在一起,以便與第二張分開。
  在另一個研究裡,凱羅與凱撒葛蘭發現說Navaho語(印第安的另一支語言)的兒童在觀念上的發展與說英語的兒童不同。後者對物體的注意首先是其顏色,傾向於以「顏色」作為事物分類的標準,而前者則以物體的「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
  愛斯基摩人用不同的字詞代表或指示不同類的雪,而英文則僅用一個簡單的字snow。同樣的,東方的亞洲人分別以「稻」、「米」及「飯」指稱未剝殼的米、剝了殼的米及已煮熟的米,但美國人都用rice來統稱三者。基於這些觀察,沃爾夫認為愛斯基摩人對「雪」的看法或概念與美國人的不同;亞洲人的「稻米」概念亦與美國人的不同。
  語言與符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或一群人的思想發展。但是,以不同文化使用不同的名詞或不同數量的名詞指示相同的事物,恐怕並不是用來支持思想與語言對應關係之一個絕佳的證據。因為美國人雖然僅用Snow指稱各種不同的雪,但不能說他們不能分辨出各種不同的雪。又就符號而言,一個好的符號系統設計成功之後,本身就像具有生命力似的,它不僅引導我們思考,而且也引導我們走向未知的知識之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言相對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