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廷的圖書館(梵諦岡圖書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ies in Holy See (Vatican Library)
作者: 林巧敏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廷位於義大利羅馬城西北之梵諦岡,瀕臺伯河右岸,梵諦岡面積僅0.44平方公里,1991年人口1,000人。1929年2月11日,教皇與義大利政府訂立條約成為獨立區,教皇有政權,不受義大利政府之支配。
  教廷圖書館即為羅馬教皇設立之梵諦岡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其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教皇之藏書庫。1295年教皇邦尼法八世(Pope Boniface VIII,1294-1303)時,該館藏有443部著作,但其中一部分於1345年後發生的教會分裂時散失。
  著名的圖書收藏家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V)為梵諦岡圖書館之奠基者,其在位時(1447-1455年)打破中世紀修道院圖書館的常規,利用權勢及財力,還人前往英、德和希臘等國廣泛搜集古典著作與世俗作品,並請學者將古希臘著作譯成拉丁文,使館藏擁有拉丁文手稿824部、希臘文手稿352部。
  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Pope Sixtus IV,1471-1484年)位時,亦非常重視圖書館,即位不久為圖書館確立了大量經費支援,以充實圖書及設備,並於教皇宮殿一樓設置特藏書庫,書庫4個房間內分別存放拉丁文圖書、希臘文圖書、手抄本和教皇記錄文件。至西克斯圖斯五世(SixtusV)時,決定建造新館舍。1589年由傑出建築家和藝術家精心設計、裝修的新館舍落成,壯麗的大廳和多彩的壁畫是此建築的一大特色。
  17世紀開始陸續收入許多著名藏書家的文庫,包括奧斯尼文庫、柏拉帝尼文庫、烏比諾文庫、博茲修道院手抄本、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文庫、卡帕尼爾尼文庫、紅衣主教杰拉達文庫、比尼阿拉伯爵文庫。紅衣主教邁耶文庫等。
  19世紀末,該館開始向世界各國學者開放,為此設置了閱讀手稿的閱覽室,隨後並展開了重要手稿之複製工作,以便讀者利用。20世紀初,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 1922-1939)加冕之後,曾將全館重新改組,所有藏書重加編目,並親自主持圖書館現代化之工作。1928年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及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支持下,改進了目錄體系。1931年制訂著錄條例,在書庫裝置了當時先進的設備。
  梵諦岡圖書館至1986年底共收藏印本書900,000冊、手稿65,000件、紀錄文件約130,000件、地圖和圖片100,000件。其中有中國明末清初古籍200多種。圖書館借閱證可兼作進入梵諦岡教廷國的入境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廷的圖書館(梵諦岡圖書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