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學科對實用學科 - 教育百科
心 | |
智 | |
學 | |
科 | |
對 | |
實 | |
用 | |
學 | |
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tellectual vs. Practical Studies |
作者: | 徐宗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智學科與實用學科的對立,起於希臘傳統文化中有所謂博雅藝能(Liberal Arts)及實用藝能(Practical Arts)之分。前者偏向勞心者的知識,以研習文法、修辭、算術、邏輯、天文、哲學等為主;而後者則偏向勞力者的知識,以製造工藝,如冶金、建築、金工、木工、農技等為主。統治社會的貴族及其子弟多以勞心者自居,其所受教育的內容亦以博雅藝能為主;被統治的奴隸、勞工則多以勞力者所學習的實用藝能為主。與中國傳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若合符節。 西元前四世紀時雅典的學校教育,其課程內容即以博雅藝能為主。當時的社會,一方面認為博雅藝能適合於貴族子弟的身分去學習,一方面認為這些博雅藝能的學習,有助於心智能力的促進與發展,奴隸、勞工則不進入學校就讀;因而形成了西方教育史上的博雅教育的流行。其次,哲學上的身心二元論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到了教育的實施;從價值的認定上,人們認為勞心者優於勞力者。中世紀在基督教文化主導之下,人們重視靈魂與精神而輕視肉體,亦助長了心智學科勝過實用學科的看法。 隨著科學知識的增加、唯實思想的抬頭、功利價值的興起,實用學科在教育上的地位,漸漸受到人們的注意;自然主義的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即曾提出了教以有用的學科給兒童的主張。十七世紀商業活動頻繁,商用學科如數學、簿記、航海、貿易等學科遂為教育家所重視。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工藝技術等實用學科,逐漸進入學校的課程內容。十九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提出科學知識的價值勝過裝飾的古典語文知識的論見,使科技的實用學科與人文學科知識之爭達於頂峰。由於科技主導的文化早已逐漸成形,專業的、職業的實用學科,如工業的、農業的、醫學的、商業的等,在教育內容上已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純為心智陶冶的教育目的已為全人格發展的教育理論所取代。是故實用學科已隨知識的分門別類及實際生活的分工專精的需要,而成為專業教育及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智學科對實用學科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