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孔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unched Card
作者: 曾秋香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打孔卡是早期使用電腦時之輸入、輸出、儲存資料的利器,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種媒體。標準的厚度是0,0067吋,在上邊打洞以閱讀機讀取內容。
  利用卡片儲存資料,是於1890年由美國人口調查局的Herman Hollerith所發明。最通用的卡片為IBM卡,是用耐溼、耐皺、又耐熱的絕緣質料紙張製成,長7 3/8吋,寬3 1/4吋,卡片大小是以美國壹圓紙鈔的尺吋為準,每張卡片共有80欄,12列。每一欄代表一個文字、數字或特殊符號,12列之排列順序由上而下,編號依序為12,11,0,1,2...9。其中卡片下端的0到9共10列,稱為數字打孔位置,凡在數字位置上打孔就代表該數字。卡片上端的0,11,12等3列稱為區域打孔位置,為打英文字母或特殊符號時配合之用。其中第0列兼具數字打孔及區域打孔之雙重性質。
  利用不同打孔位置的組合來代表文字、數字或特殊符號之方式稱之為卡片碼,常用的卡片碼說明如下:
  (一)數字:分別打在卡片上相對應之數字打孔位置,即由第0列至第9列,每行的一個孔,分別代表十進位的一個數字。例如數字8就在編號8的位置上打一小孔即可。
  (二)大寫英文字母:大寫英文字母A到Z在卡片上均需打兩個孔。例如英文字母A~I,除在第12列打孔外,並在數字區1~9加打一個孔。字母J~R,除在第11列打孔外,須在數字區1~9加打一個孔。字母S~Z,除在第0列打孔外,還須加打2~9。
  (三)特殊符號:特殊符號的打孔沒有規則性。IBM標準卡片通行多年,各種廠牌、型式的計算機均能完全適合。在1969年IBM公司又推出專為IBM System/3小型計算機使用的96行小卡片,此種小卡片只有標準卡片的1/3大小。即長2.63吋,寬3.25吋,打的孔是圓的,卡片上共有32欄,每欄有36個位置,如此每欄就可容納3個符號,每張卡片總共有96個符號。分印字區域及打孔區域,主要作用是要能在最小的體積中存放最多的資料。
  卡片必須經過打卡機、驗卡機與讀卡機的處理。打卡機之鍵盤與一般的打字機相似,在鍵盤上每按一鍵,卡片上便被打出相對應字元之孔碼來。讀卡機可利用光學原理將已打孔的卡片資料送給電腦處理。讀卡機內裝有光電感應設備,能將脈波信號輸出,進而達成資料傳送的目的。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各種輸出入媒體也不斷的改進,以致打孔卡的方式漸漸被其他方式取代,應用亦不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