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論技術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ie-Technik-Model
作者: 戴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理論技術模式」係植基於自然科學觀點,試圖透過科學統一的理念,解決社會科學的問題。此模式認為社會科學理論和自然科學理論一樣具有普遍性,不受特定時間及歷史因素之限制,可以用於不同的文化及社會情境,而不影響其有效性。透過理論的發展與改進,社會科學的問題可以轉化為技術性的問題。
  二十世紀以來,科學的快速成長及技術領域的擴張,更使理論技術模式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模式,對教育研究亦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經驗-分析典範的主導之下,理論技術模式成為最普遍的研究模式。教育研究被視為教育事實的理論與技術,其基本預設是教育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具有規則性、因果性,可以從生命現象中抽離出來。此觀點基本上是將理論視為一套可預測、可操作現象的假設系統,具有下列特點:(1)理論具有普遍性,不受特定文化或社會情況所侷限。最高層次的理論就像自然科學的公理系統,可以突破特定時空脈絡的限制。(2)理論是用來描述事實之間的關係,和個人興趣、目標、價值等沒有關係。例如蘇普斯(P. Suppes)就認為教育科學是一種技術性的活動,教育學者所需要的是深度結構化的理論,以降低甚至消除其對教育理解及教育智慧的依賴。(3)理論的變項必須操作化,並給予明確定義。如此,研究者即可藉由操弄變項,以進行確證或推翻假設等研究程序。綜言之,理論技術模式係將教育理論視為一種不具歷史性與社會性的認知系統。
  此外,理論技術模式也導致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對理論技術模式而言,教育實踐只是理論之工具性運用,旨在達到某種預定之目的,其先決假定是方法與目的之間有某種程度之因果關聯。建基於此,當代經驗-分析的教育研究認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可以嚴格畫分的。教育學之科學性的衡量標準乃在於是否能夠以嚴謹的因果分析建立免於任何價值判斷,而可解釋教育實際的教育理論,並產生針對特殊目的之技術。知識的獲得與實踐性的規範之間的區分,使教育實踐置諸科學理論之下,成為一種科學管理的技術運用;教育學也被簡化為追求績效的教育工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論技術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