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拼音文字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拼音文字教育」指欲以注音字母或羅馬拼音,拼為漢語,用以代替漢文,保存漢語,以求讀音統一,語文一律之主張。
  初期主張音標文字的人,尚不敢明目張膽提倡拼音文字代替漢字,大體上仍保留漢字漢文,僅於字旁增注「注音字母」,以助讀者認識漢字漢文。民國以後,自由主義、進步主義思想勃興,認為中國文字太繁,語音複雜,學習困難,為統一語言,普及教育,開發民智,主張倡導廢漢文存漢語,採行拼音文字,而為推行國語教育運動中之主流。
  此種採用拼音文字以推行國語教育的主張,可分為「注音字母」拼音文字和「羅馬字母」拼音文字兩類。
  主張「注音字母」拼音文字者,首由吳敬恆提出隨地拼音,以「注音字母」拼為「土白」,推行通俗教育。接著上海全國青年會,召集江浙一帶傳教士開會,籌畫用拼音字母拼成方言,以代替原有之羅馬字母拼音,在傳教刊物上只用拼音,不列漢文。但此一主張,遭到當時很多人的反對。
  後來吳敬恆指出:他以「注音字母」拼為「土白」,推行通俗教育,乃過渡時期之措施,在幫助失學民眾識字,能閱讀通俗書報,因此反對用拼音字母代替漢字,而贊成用注音字母旁注法,可教人以極短時間,閱讀漢文通俗書報。
  范祥善亦謂注音字母非獨立成文之字,乃是為統一讀音而設,而非創造之新文字,所拼之音為補助讀音之用,與常用之文字性質不同;歐洲各國文字,雖亦由拼音而成,但歐洲各國文字,已有種種規則條例,關於學術法理以及名稱、動作等字,各有專門名詞,而語法文法,亦已有一定之組織,故世人習用,可無謬誤之慮。我國各省方言龐雜,語言之組織亦無一定之標準,若僅用注音字母以代言語,自必流弊叢生。因我國語言同音同聲太多,單用注音字母,不足以作為傳達意思之用;且注音字母非為研究高深學術而設,如研究各國之哲理、科學,自以用各國之文字為宜。我國注音符號之作用,在音不在義,不足以代替漢文。自民國十九年(1930)國民政府將「注音字母」改為「注音符號」後,此一以「注音字母」拼為文字的主張,遂很少有人再提倡了。
  另外,以羅馬字母拼為漢語以統一讀音、改革文字之主張,雖很早即有人提出,但一直爭議不斷。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大學院曾正式公布,以國語羅馬拼音,定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後以未能全面推廣,而中止使用。
  主張拼音文字教育原意欲統一國家語言,以培養共同意識,然實行結果與上述構想背道而馳,遂無疾而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拼音文字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