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斫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ㄐㄧㄣ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zh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ó
解釋:
[動]
1.以刀斧砍削。《說文解字.斤部》:「斫,擊也。」清.段玉裁.注:「擊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文選.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為琴。」
2.襲擊。《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以刀斧砍削。《說文解字.斤部》:「斫,擊也。」清.段玉裁.注:「擊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為琴。」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2. 襲擊。《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甘寧》:「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唐.白居易〈奉送三兄〉詩:「少年曾管二千兵,晝聽笙歌夜斫營。」

3. 「斫蜋」:螳螂之別名。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虫部.蜋字》注:「江東呼為石蜋。石即斫,今江東呼為斫蜋。」

注音: ㄓ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