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裸方格星蟲 - 教育百科
光 | |
裸 | |
方 | |
格 | |
星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光裸方格星蟲 Sipunculus nudus,俗稱「沙蟲」,屬於星蟲動物門星蟲綱方格星蟲目的方格星蟲科,形狀呈長圓筒狀好像一根腸子,所以又被稱為「海腸子」。蟲體的長度通常在10至20公分左右,身體表面光裸無毛,但縱肌與環肌發達,交錯排列,在體表形成方塊格子狀的紋路。蟲體明顯分為吻部與軀幹兩部分,吻可伸縮,並可完全縮入軀幹中,其前端有一圈觸手,在背緣處裂開,伸長時呈星芒狀,收縮時則如皺褶,口位於觸手中間。軀幹前端接近吻基部的背面有一橫裂突起,為肛門開口。 本種因其味道鮮美脆嫩,因此在華南沿海各省都被當作特色海產食用,在金門地區被製成高價的海產「海金針」,臺灣西海岸則大多用做釣魚的活餌使用。華南有些地區因產量大,會被晾乾製成乾貨販售,廈門地區也會將其鮮品煮熟,冷卻製成「海笋凍」食用。 光裸方格星蟲棲息於潮間帶之沙質海灘或淺海沙泥底,在低溫的季節會潛入較深的泥沙底質之中,要等到每年的5至10月氣候較溫暖時,才較易在潮間帶觀察到星蟲的孔洞。本種主要分布在大陸南方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等省,以及海南島,臺灣附近海域則在金門、與台灣本島西海岸都有分布。 |
|
知識 1: 雜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光裸方格星蟲 | |
中文門名: | 星蟲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星蟲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星蟲動物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星蟲科 |
拉丁種小名: | nudus |
中文綱名: | 星蟲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分布海拔高度: | 海拔0~1000公尺 |
拉丁科名: | Sipunculidae |
拉丁門名: | Sipuncul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星蟲動物類 |
拉丁屬名: | Sipunculu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國大陸 |
台灣分布地點: | 臺中市 |
中文目名: | 星蟲目 |
拉丁目名: | Sipunculiformes |
拉丁綱名: | Sipuncul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光裸方格星蟲 |
英文名: | Sipunculus (Sipunculus) nudus |
描述: 俗稱裸體方格星蟲、光裸星蟲、海腸子、沙腸蟲、沙蟲、沙成,英名Sipunculid worm, Peanut worm。身體呈長圓柱形,長約10至22公分,直徑約近1公分,像一根腸子,所以又被稱為「海腸子」。蟲體明顯分為吻部與軀幹兩部分,前端為吻部及觸手。吻長約為體長的1/10左右,吻基部有一環溝,有許多覆瓦狀皮膚小凸,不規則排列;吻可伸縮,並可完全縮入軀幹中,其前端有一圈觸手,在背緣處裂開,伸長時呈星芒狀,緊縮時呈4道環紋,口位於觸手中間。身體表面光裸無毛,無分節現象,體壁縱肌成束,每環肌交錯排列,形成30條左右的縱向縐褶與100條左右的橫向縐褶交織成的方塊格子狀花紋,因以得名。近體前1/6的背面,有一橫裂突起的裂縫,為肛門的開口。肛門腹面方兩側各有1腎孔。消化道細長,約為體長2倍,扭曲成螺旋形。體後端鈍。身體乳白色、灰白色至淡棕黃色,略帶淡紅色,幼體為深褐色。 |
|
分布: 本種為全球分佈種類,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溫暖海域均有,主要分布在臺灣和大陸南方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臺灣分布於金門、新竹、台中、彰化等地,數量普通。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