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產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ǎo chǎn ér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早產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ǎo chǎn ér |
解釋:
孕婦懷胎尚未足月,即產下的胎兒。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早產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emature Infant |
作者: | 范瓊方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妊娠八個月至十個月的中期(28週)分娩稱為早產,早產的嬰兒稱為早產兒。一般一千至二千四百九十九公克嬰兒,或二十九至三十九週出生嬰兒,叫做早熟(premature);五百至九百九十九公克嬰兒,或二十至二十八週出生嬰兒稱為未成熟(inmature)。早產兒就是體重在二千五百公克以下的嬰兒,不但身體小,對疾病抵抗力也很弱,所以死亡率相當高。 胎兒在第二十八星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時期,亦是決定胎兒出生後能否生存的關鍵期。在此時期出生的胎兒,其神經循環以及其他身體的系統均已發展至完全足以在子宮外環境生存的程度,但需特殊照顧。早產兒對溫度的反應與十足月出生的胎兒沒兩樣,其基本的味覺,如能辨別甜鹹酸與苦,嗅覺亦如此,視覺與聽覺就不如足月出生的嬰兒那麼靈敏,此外早產兒似乎沒有痛覺。 早產兒形成的原因,大多數的情況是產前環境(即母體)情況不良,如營養不良、病毒感染,以及母體情緒狀態及接觸放射性刺激而引起血液中化學成分的改變,甚至母親吸煙都與胎兒早產有關。早產的現象較易發生於男嬰、社經地位低的家庭、有色人種、個子小的婦女,以及多胞胎的情況下。 早產兒的特徵如下:(1)身體軟弱,大都沈睡,呼吸中心發育不全,故肺部不能完全擴張;(2)頭顱上可看見囪門軟大,骨縫軟;(3)體溫調節中心發育不健全,故體溫易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升降,且脂肪層薄和身體表面積大,故很容易引起發燒的現象;(4)容易感染疾病,且抵抗力弱,另外易有生理黃疸(physiologic jaundice)的情形發生;(5)肌肉緊張力較弱,皮下脂肪較少,因而皮膚多皺紋且顯紅色,毛很多;(6)吸乳能力弱,故早產兒產生後三、四天之生理體重,較一般足月兒為輕,所恢復時間也較長。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早產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