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執行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èng cè zhí xíng |
解釋:
政策方案經過合法化後,透過專責機關及人員付諸實施,以達成預定目標的所有相關活動及過程。政策付諸實踐時,常與所施行之人群與地區的既有慣習與權力結構有所差異,也常產生資源重分配等影響,因此通常會有後續評估的需要。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政策執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olicy Implementation |
作者: | 黃昆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政策執行」是發生在政策付諸實施與政策產生影響之間;一般而言,整個政策程序的三個步驟為政策規劃、政策執行及政策評估,政策執行聯結了政策規劃及政策評估。有關政策執行的研究,可以協助決策者了解影響執行成效的問題,俾作出較佳的決定,達成政策目標,但是對政策執行研究,卻遲至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哈果夫(Erwin C. Hargrove)稱之為「斷了的聯結」(the missing link)。 政策執行的意義,學者的說法不甚一致,鍾斯(Charles O. Jones)以為政策執行是將政策付諸實施的各種活動,而其中尤以解釋(interpretation)、組織(organization)及應用(application)三種活動最為重要。解釋意指將政策內容轉化成可接受、可執行的語言或指令;組織意指為實施政策而設置機構和建立執行方法;應用意指提供例行的服務及支付經費等。史密斯(Thomas B. Smith)則認為政策執行是一種社會中產生緊張的力量,其緊張產生於下列四個執行過程組成因素中間:理想的政策、執行機構、政策執行對象以及環境因素。 公共政策學者對「執行」的解釋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研究重點與方法。哈果夫將之歸為三類:第一類是政治科學家,他們發現公共政策的實現是複雜的政治過程;第二類研究人員企圖發展出政策分析家能據以預估政策結果的方法;第三類研究人員則研究某一特定公共政策之運作。 那些因素會影響政策執行的成敗呢?愛德華斯(George C. Edwards Ⅲ)認為有四項主要變數,直接或間接影響政策的執行:(1)溝通(communication);(2)資源(resources);(3)執行人員意向(desposition);(4)機關科層結構(bureaucratic aucratic structure)。范米特(Donald S. Van Meter)和范何恩(Carl E. Van Horn)則提出六個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茲以范米特及范何恩二氏所提理論為架構,參照其他學者的看法,綜合說明教育政策執行應注意之因素。 1.政策及其目標:政策不宜對教育現況做太大的改變,教育政策目標應力求具體明確。 2.政策所擁有的資源:執行一項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機關應提供足夠的經費及誘因,時間也要充裕。 3.機關間的溝通與督導措施:各級教育行政機關之間的溝通要正確且前後一貫,上級機關應提供執行政策所需之技術指導和協助,提供參與的機會,如有需要,應盡力說服執行機關執行政策。 4.執行機關的特性:要考慮執行政策之教育局或學校是否有足夠的編制與能力,主管領導是否有力以及是否得到地方首長及各界的支持等。 5.經濟、社會和政治情況:要考慮整體財政狀況,要爭取政策實施對象、教育專家學者及輿論的支持。 6.執行人員的態度:教育政策之執行,應爭取執行機關教育局或各級學校首長及成員之支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政策執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