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檔案事業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一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檔案事業史係研究檔案和檔案工作產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學科,是檔案學分支學科。它以歷史時期為序,運用具體史料,闡明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的發展特點及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的關係和產生的社會效果。研究的宗旨在於開闊檔案工作者的視野,以了解和借鑑世界各國檔案工作的歷史經驗。研究的內容主要有:
  (一)檔案的起源、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發展演變;
  (二)檔案室、檔案館、檔案庫、檔案行政管理機構、檔案專業教育機構、檔案學術研究機構、檔案出版單位,各國檔案和國際檔案學術組織的建立、活動的歷史與發展;
  (三)檔案的收集、鑑定、整理、統計、分類、編目、管理、保護與修復、編纂和提供利用以及檔案工作的自動化和標準化的發展歷史;
  (四)檔案的宣傳與出版工作;
  (五)檔案工作的法規、法令、條例和辦法的制定、頒布以及實施的歷史;
  (六)檔案事業史上所發生的事件及歷史人物;
  (七)著名人物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論述和為檔案及檔案事業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八)檔案學專業教育、在職檔案工作人員的培訓、檔案科學技術研究以及國際間的合作、交往與學術交流歷史。
  對檔案事業史的研究,要收集大量的歷史資料,探索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的發展規律,借鑑歷史經驗,以利當前的檔案工作和事業的建設。檔案事業史分為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地區史以及檔案事業史專題研究與比較研究等。
  有關檔案事業史的專著主要有:蘇聯檔案學家切爾諾夫編著的〔蘇聯檔案工作的歷史和組織〕(1940年出版),全書闡述了1917年前的俄國檔案館和1917年後的蘇聯檔案建設及檔案館的歷史;1953年出版的德國普魯士機密國家檔案館館長布倫內克博士所著的〔檔案學一一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中的第2編(第7-9章)介紹了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的檔案工作、1815年以前德國一些邦國的檔案館以及法國大革命後一些歐洲國家和地區的檔案事業。1952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系開設了中國檔案事業史和外國檔案事業史課程,編寫了中國檔案史和世界檔案史的講義並多次修訂。1983年,出版了李鳳樓、韓玉梅、張恩慶、黃坤坊編著的〔世界檔案史簡編〕,其內容包括奴隸制社會時期開始到目前為止,四千餘年世界各國檔案、檔案工作、檔案學、檔案教育的歷史以及國際檔案組織的活動和歷史。1985年出版了鄒家煒、董儉、周雪恆編著的〔中國檔案事業簡史〕。全書共分12章,闡述了中國從商代至今的檔案、檔案工作、檔案學產生、發展的歷史以及各個歷史時期檔案事業發展規律和特徵。1988年出版了中國檔案學會名譽理事長裴桐教授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檔案事業〕,該書全面闡述中國檔案事業發展的歷史和經驗,對於進一步探索檔案工作規律,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檔案事業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