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醉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ㄜㄐㄧㄡˇㄍㄨㄛˋㄉㄨˋㄒㄧㄢˋㄖㄨˋㄇㄧˊㄏㄨˊㄓㄨㄤˋㄊㄞˋㄖㄨˊ:「ㄐㄧㄡˇㄗㄨㄟˋ」、「ㄌㄢˋㄗㄨㄟˋ」、「宿ㄙㄨˋㄗㄨㄟˋ」。
  2. ㄇㄧˊㄌㄧㄢˋㄔㄣˊㄇㄧˊㄖㄨˊ:「ㄔㄣˊㄗㄨㄟˋ」、「ㄗㄨㄟˋㄒㄧㄣ」。
  3. ㄩㄥˋㄐㄧㄡˇㄆㄠˋㄓˋ˙ㄉㄜㄖㄨˊ:「ㄗㄨㄟˋㄒㄧㄚ」、「ㄗㄨㄟˋㄐ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ì
解釋:
  1. 飲酒過量以致神志不清。
    【例】醉倒、酒醉、爛醉如泥  ◎
  2. 用酒浸漬的。
    【例】醉蝦、醉雞
  3. 沉迷、迷戀。
    【例】沉醉、心醉、陶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ì
解釋:
[動]
1.飲酒過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歸」。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沉迷、迷戀。如:「沉醉」、「心醉」、「陶醉」。
[形]
1.喝酒過多而神志模糊的樣子。如:「醉漢」、「爛醉如泥」。
2.用酒浸漬的。如:「醉蝦」、「醉雞」。《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來問菜,季恬逸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uì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飲酒過量而導致神志不清。
  2. [[形] ] 喝酒過多而神志模糊的樣子。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飲酒適量,神志不至於昏亂。《說文解字.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詩經.周頌.執競》:「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漢.鄭玄.箋:「君臣醉飽,禮無違者,以重得福祿也。」

2. 飲酒過量以致神志不清的樣子。如:「酩酊大醉」、「爛醉如泥」。《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張飛把遍各官,自斟巨觥,連飲了幾十盃,不覺大醉,卻又起身與眾官把盞。」

3. 以酒漬物。如:「醉蝦」、「醉雞」。《說文解字.酉部》:「醉,一曰酒潰也。」清.段玉裁.注:「潰,當為漬之誤。若今醉蠏、醉鰕之類。」《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來問菜,季恬逸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

4. 沉迷、迷戀。如:「陶醉」。《正字通.酉部》:「醉,沉酣義理曰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嚮慕之也。」清.周濟〈滿庭芳.珍重經年〉詞:「年年約,湔裙俊侶,沉醉碧頗黎。」

5. 昏庸愚昧,糊里糊塗。《正字通.酉部》:「醉,凡昏昧不反曰醉。」東周戰國.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宋.魏了翁〈水調歌頭.檥櫂漢嘉口〉詞:「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總成埃。」

注音: ㄗ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