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府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èi fǔ běn |
解釋:
版本學上指由皇室內府刊行或抄寫的書籍。不僅印刷精美,而且字句的校勘也都相當精良,如明《司禮監刻本》、清《武英殿刻本》、清《四庫館抄本》等即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內府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皇室內廷刻印的圖書稱為內府本。明代內府刻書,由司禮監所屬的經廠刻行,稱為經廠本。清初,入關之後,內廷成立修書館,組織翰林修書,由原明司禮監經廠的刻書工匠承刻。順治一朝所刻書籍,大都保留晚明經廠刻書、裝潢之風貌。康熙初年,內三院撤消,成立由上三旗包衣組成的總管內務府,刻書之事,則由內務府屬下之武英殿造辦處承擔。康熙19年(1680),設立武英殿修書處於浴德堂,加強了內府刻書之能力,但仍在武英殿造辦處屬下。內府刻書,不惜工本,特別是刊刻歷朝[聖訓]、[御製詩文集]等有關朝政的重要典籍更是如此。從購買版片、紙墨等物料到挑選工匠以至寫刻、刷印、裝潢的標準,皆有嚴格要求。每刻一種重要典籍,都要購買數以萬計的梨、棗木版片。校刻之書籍,多請名手精寫上版,細心雕刻,以上等紙墨刷印而成。字體工整端秀,刻印精絕,形成特有的風格。清金埴云:「內廷御籍,多命曹寅督辦,其雕鏤之精,勝於宋版。」康熙50年以後,內府編刻圖書進入了一個發展時期,不僅種類多,卷帙浩繁,刷印技術也全面創新。如[古文淵鑒]、[御製耕織圖]、[萬壽盛典初集]等,是當時五色套印和版畫藝術的優秀代表作。雍正7年(1729),正式改武英殿造辦處為武英殿修書處,成為清內府刊刻書籍的專門機構。其間,除完成康熙帝遺留下來的未就書籍,還充分利用清宮積蓄的大量文獻檔案資料,編纂[硃批諭旨]、[上諭內閣]等史書,編輯了[子史精華]、[駢字類編]等類書。自順治以迄宣統(1644-1911)約300年間,據不完全統計,清內府修書多達700餘種,武英殿修書處共承刻書籍約占半數。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編刊之書籍居其總數的1/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府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