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經廠本 - 教育百科
ˇ
ˇ
jīng chǎng bě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chǎng běn
解釋:
明代經廠所刻印的書籍。大字大本,但因出於閹宦之手,校勘不夠精詳,不為藏書家所重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經廠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璉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明朝內府司禮監經廠所刊印的圖籍,稱為經廠本。
  司禮監原是明朝內府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之一,於洪武17年(1384)設置,最初以掌管內廷各項禮儀及人事查核、監督廷筵、長隨當差等事務,其後隨著皇帝的倚重,司禮監的干政與專政逐漸形成。司禮監下轄經廠,由司禮監提督總其事,有4至6名經廠掌司執行書籍刊印與典藏,為明朝內府專門刻書的機構。
  司禮監經廠刊印的書,統稱為經廠本,皆出於專業刊印工匠之手,據李東陽〔大明會典〕記載嘉靖10年(1531)統計,司禮監內工匠有1,583名,合為39種別,其中有牒紙匠、表背匠、摺配匠、裁曆匠、刷印匠、黑墨匠、筆匠、畫匠、刊字匠等,這些皆為世襲匠戶,是刻印書籍的專門人才,在16世紀的明朝,能擁有千人組成,分工精細的印刷廠,堪稱世界印刷史上的壯舉。
  若依刊印的類別來分,經廠本可分為5種:
  (一)御製書--為皇帝親撰、誥令或敕令臣下編修的書,如〔御製大誥〕、〔大明律〕為太祖對全國臣民的律令;〔皇明祖訓〕、〔聖學心法〕為太祖、成祖敕撰:〔五經四書大全〕為胡廣奉敕編;〔大明一統志〕為李賢奉敕編等皆為其例。御製書是經廠本中數量最多者,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所列書目,總計約100餘種,傳世至今者有70餘種。
  (二)敕刊書--為皇帝敕命刊印的書,泰半為前代著述,如成化間刊印唐吳競〔貞觀政要〕、正德間刊印宋江贄〔少微通鑑節要〕、嘉靖間刊印元馬瑞臨〔文獻通考〕等皆是,敕刊書數量僅次於御製書。
  (三)內府讀本--即內府內書堂所習用的各種讀本。明朝自宣德以後,內府設立內書堂教導小內與宮女讀書識字,所用讀本皆為經廠刊印。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四書〕、〔千家詩〕、〔女誡〕、〔內訓〕等。
  (四)佛道經典--明朝皇帝多好佛道,內府經廠刊印不少佛道藏經,有為發願而刻經,也有為供皇城內佛道僧侶誦經之用,例如:明朝刊印兩部有名佛教大藏經〔南藏〕與〔北藏〕,其中〔北藏〕即為經廠所刊印,是成祖永樂18年(1420)為太祖及馬皇后追福發願而刊印,至正統5年(1440)刊成,計678函,萬曆12年(1584)再刊〔續藏〕。正統10年經廠刊印〔道經〕一藏480函,萬曆35年(1607)再刊〔續道藏〕。此外又刊〔番經〕一藏147函,是經廠刊佛道藏經外,另一部大經典。
  (五)對策試題--即每年會試選出的殿前策士,在皇帝面前對策的試題,在對策的前一日召請中書交六科廊繕寫,並在內璫監督下,當夜由司禮監刊刻,於次日對策之前交至殿前。
  明末宦官劉若愚〔酌中志〕卷18〔內板經書紀略〕記載當時存板書目,總計有143種,後呂毖〔明宮史〕上集依據〔酌中志〕書目彙編的經廠本目錄,按經史子集四部列出存板書目與存書數量,總計有157種,2,100餘冊。〔酌中志〕記:「司禮監經廠庫內所藏,祖宗累朝傳遺秘書典籍。」但長年來管理不善,內府書板有些被盜出公然貨賣,有些被劈毀禦寒,有些遭蟲噬黴爛等,損毀日趨嚴重,劉若愚所統計的存板狀況,已較萬曆初年時減少十分之六、七。
  經廠係代表皇家出版,版面、字體、紙張皆頗為講究,所刊的御製書以大板框、大字體表示崇敬,如萬曆11年刊印的〔古文真寶〕,內文為8行,每行20字,而跋文為6行,每行11字,可想見其字大如錢。字體以元趙孟頫的行書體為主,活潑渾圓,柔中帶勁,但至明代後期漸趨匠氣。刊印板式以大黑口、雙魚尾、四周雙邊為特色,富於變化,美觀為尚。內文中多標明句讀與圈發,便於閱覽斷句與辨識讀音。經廠本用紙,由司禮監及乙字庫製造供應,多為棉質紙,紙色潔白堅厚,墨色黑亮晶瑩,堪稱精品。
  經廠本最大缺點,為校勘不精,訛誤甚多,由於經廠本傳鈔、刊刻、印刷等事,皆出自司禮監之手,宦者學問較為粗淺,又多缺乏學術傳承與審慎校勘的修養,不免於刊印時發生遺落文字、竄改原文,或刪削對己不利的內容等事例,為後代藏書家所詬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經廠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