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獻通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獻通考〕是繼〔通典〕、〔通志〕之後,一部大規模記敘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由宋末元初馬端臨編撰。馬端臨(約1254~1323),字貴與,饒州樂平人;宋朝時曾漕試第一,其父官至右丞相,後受排擠去職,馬端臨亦隨之歸隱。宋亡後致力於〔文獻通考〕的編撰,約二十多年方告完成。元廷派人下江南訪有道之士,〔文獻通考〕遂有機會抄呈朝廷;朝廷救命官為雕板,馬端臨並攜原稿親自校勘,三年校畢,至治二年(1322)刊行。
  馬端臨在本書自序中陳述撰寫之目的有二:一是配補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二是續補杜佑的〔通典〕。馬端臨認為太史公作紀、傳、書、表,紀、傳以述埋亂興衰,八書以述典章經制,二者相輔相成,使史書內容完備;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詳於理亂興衰,略於典章經制,杜佑的〔通典〕重在典章制度,但只記述至唐天寶年間,且節目去取仍有可議之處,因此有續作之必要。
  〔文獻通考〕之內容由上古記述到宋寧宗嘉定末年,分二十四考,每考又分子目,共三百四十八卷,其中十九考是沿襲〔通典〕而成。〔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由〔貨典〕之內容析出;〔選舉考〕、〔學校考〕由〔選舉典〕析出;〔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由原來的〔禮典〕析出;〔職官考〕、〔樂考〕、〔兵考〕、〔刑考〕仍由舊稱;而〔州郡典〕改為〔輿地考〕,〔邊防典〕改為〔四裔考〕。另有五考是馬端臨所創,包括:〔經籍考〕記述歷代書目;〔帝系考〕敘述歷代帝王姓氏及其年代;〔封建考〕敘述歷代封爵建國的事跡;〔象緯考〕敘述歷代的天象狀況;〔物異考〕敘述歷代各種災異現象。
  〔文獻通考〕之編輯方法分為文、獻、江三部分,馬端臨自釋之曰:「文,典籍也;獻,賢者也。」「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碑官之紀錄,凡一語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或竊著己意,附其後焉。」即史實之敘述稱為「文」,對史實之評論稱為「獻」,而馬氏又在文獻之後加注按語,以陳述自己的見解。
  〔文獻通考〕的貢獻與影響如下:
1.〔通典〕擅精密,〔文獻通考〕擅博通,明、清以來史學家對〔文獻通考〕較為重視,因其可補〔通典〕之不足。2.作者馬端臨經歷了宋朝的亡國之痛,因此對宋朝政治的各項弊端,痛加批判,也蒐集了非常豐富的宋代史料。3.〔文獻通考〕以文、獻、注三者結合來編排,吸取了前人的經驗,也開啟了後世歷史考證學之先河。4.在〔文獻通考〕之後,明代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內容止於明萬曆,清乾隆以其「體例糅雜,舛錯叢生」,又敕命官修〔續文獻通考〕,續輯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蹟與議論。另有〔清文獻通考〕,原稱〔皇朝文獻通考〕,初與〔續文獻通考〕同編,後自別為書,內容上起清初開國(1616),下至乾隆五十年(1785)。又有〔清續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文獻通考〕,由清末侍讀學士劉錦藻撰,起於乾隆五十一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門類、子目皆因應時代之演變而有所增加。〔文獻通考〕與〔通典〕、〔通志〕並稱為史書上的「三通」,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雖分條排纂,不能如〔通典〕之剪裁鎔鑄,成一家言,然上比杜佑不足,下比鄭樵有餘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獻通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