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史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史傳〕是劉勰所著〔文心雕龍〕第十六篇的標題,就著先秦、兩漢、魏晉的史書,加以論述,認為編寫史書,要以「依經」、「附聖」、「按實」為原則;把「傳」和「史」合併起來,重在以「傳」(音ㄓㄨㄢˋ)為「闡明經義」的解釋,而不是指「古書」(傳的另一義是「古書曰傳」,如荀子中即有多處出現「傳日」的字樣。)因在劉勰文中極贊〔左傳〕(春秋左氏傳)傳述春秋的微言大義,以解釋孔子〔春秋〕的「經旨」,使「史」和「傳」合併在一起。
  〔史傳〕一篇文字,從遠古事跡須靠史書來了解開始,說在黃帝時以有倉韻為史官;據〔禮記.曲禮〕載,古代帝王左右有專門記錄的人員,左史記事,右史記言;記言的成為〔尚書〕,記事的即是〔春秋〕。(據說東周時各國都有春秋,但已失傳,唯魯之春秋經孔子傳流下來。)孔子所修的〔春秋〕,文字簡單,左丘明與孔子同時,明白孔子言辭中所含的意義,傳述下來,創立了「傳體」,是極大的貢獻。
  文中評述歷來的史書說:見於〔尚書〕的是堯舜的「典謨」、殷夏的「誥誓」。周朝侯國各有「國史」;及周室衰微,孔子就魯史而修〔春秋〕,得左丘明之「傳」而闡明事件的始末和孔子的「深意」,所以〔左傳〕在史書中是貢獻最多的。
  戰國時期,各國的紀錄簡策未經編年,即今所見之〔戰國策〕。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出自史官,司馬遷著〔史記〕,把〔尚書〕的「典」和〔春秋〕的「經」改稱為「紀」,「本紀」記敘帝王的事,「世家」記敘諸侯的事,「列傳」記敘重要人物;記述典章制度的稱「書」,大事和封爵年代的稱「表」,歸類次序明白,記錄詳實;但也不免有違反經典,體例不當之處。
  班固的〔漢書〕,「十志」完備,「讚」和「序」宏富質樸而文雅,條理井然。漢末三國時期的史書,以陳壽的〔三國志〕內容明晰,有人以為可以媲美〔史記〕和〔漢書〕。晉代編寫史書的稱為著作郎,有陸機、王韶和干寶的〔晉紀〕,以後者較為精審正確。
  於是劉勰申論說,編撰史書,需要貫通諸子百家的著作思想,涵蓋千載的盛衰變化,以歷代興亡為後世殷鑑,傳流不絕;所以立義選言,必須依照「經典」來樹立原則;必須依照「聖人的言論」來做勤勉獎勵或警惕貶斥的依據;然後才能做到敘述詳實,評論正確,即是「按實」的原則。但是編撰史書,也有困難之處,如距離撰寫年代太遠的事件,不易周密;事件太多的,不免疏漏;如果撰寫工作由多人合作,又難免有重複或偏一之處,不易權衡得當。這些困難造成的弊病,如公羊高(〔公羊傳〕作者)所說:「傳說不一」,而世俗又愛好「奇聞」,不顧「實理」,傳說誇大其辭,偏重不合常規的說法,穿鑿附會,以「獨家」所言標榜,以致歪曲事實,擾亂視聽。實則史家的任務,是包舉一代史實,對天下負有「正言傳述」的責任,卻又往往受到見仁見智的責難,是一種十分勞苦的工作,所以不能情感用事,以免因文字造成禍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史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