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堂尚武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學 | |
堂 | |
尚 | |
武 | |
教 | |
育 | |
思 | |
潮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堂尚武教育思潮,係指於新式學校中,增設兵式體操及體育競技科目,以培養尚武精神,俾能強身衛國。 鴉片戰爭後,軍備教育思潮勃興,當時武備學堂,雖也培養了不少將弁人才,但一般俊秀之士,多不願學習軍事。及甲午戰敗,朝野人士均認為有提倡尚武精神之必要,如汪康年即認為今日教育應「文武並重,使民性宣達,士氣振奮」。麥夢華亦認為教育應培養「有若俠士熱愛之心與堅強之氣」,他說:「國人缺乏俠武的精神、競爭的思想及奮振的希望,必須淬厲其精神,行之以勇悍,持之以堅忍積誠;久則智勇生。」張之洞則認為「教育目的應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稷為第一義。」可以代表當時一般的主張。 由於受此類尚武言論影響,一般新式學校課程中乃增列「兵操」一科,重視軍事訓練;清末新式學校中實施軍事訓練課程者,以聖約翰書院為最早。光緒十七年(1891),康有為在廣東所辦萬木草堂,亦設有兵式體操等課程。光緒二十三年,王先謙於長沙辦時務學堂,延梁啟超為講席,課程中即列有「操演」與「步武」等科目。二十四年,京師設大學堂亦列有「兵學」課程。 戊戌前後,新式學校實施尚武教育最有績效者,為張之洞於湖北所辦文學堂中實施之軍事訓練。張之洞於光緒二十四年,於內湖、經心、江漢三書院,均設兵法等實學,積極傳授;兵法一門包括兵法史略學、兵法測繪學、兵法製造學等。張氏於書院後空地,建設兵法體操棚,派武備學堂優秀學生為領班,以資教導。張氏辦學要旨著重「文武相資」,湖北文武大中小各學堂,及方言、農工等學堂,皆有體操、兵操,文學堂又兼學乘騎,遇有典禮皆著兵衣,列隊持槍行步皆以兵法部勒;且常舉行校閱及空彈攻防演習。當時之尚武教育,雖無軍國民教育之名,但已有軍國民教育之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堂尚武教育思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