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汙染 - 教育百科
海 | |
洋 | |
汙 | |
染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cean Pollution |
作者: | 林慧芳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八,其體積亦為陸地的三十六倍;在陸地資源漸被開採枯竭的未來,海洋生物資源將占有越來越重要之地位。唯近年來,工業發達與人口集中之趨勢,家庭汙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垃圾滲漏水和農藥等,均經由河川進入海洋,使海域直接、間接承受相當大的汙染量;這些汙染物經由食物鏈進入海產生物而後至人體,將影響健康。 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將海洋汙染定義為:任何人類所生之物質(或能量)直接或間接進入海洋環境中,致危害生物資源,有礙人體健康,阻礙漁業等之海洋活動,降低海水之使用品質,損害環境之舒適感等不利之影響。一九八二年[海洋公約法]將海水汙染源歸類為:(1)來自陸上汙染,如農業、工業;(2)來自船舶之汙染,如油料洩漏;(3)來自大氣之汙染,如工廠廢氣;(4)來自廢棄傾倒之汙染,如工業廢棄物;(5)來自海底探勘與開發之汙染,如石油,天然氣之開採等。 目前臺灣四周海域之汙染有電廠溫排水、海洋放流管線、港口汙染及河川排放等。電廠溫排水將使放流後之水溫升高7℃至10℃之間,電廠出水口附近之海洋生態自然受到影響。海洋放流管線主要是集合工業廢水或家庭汙水而排放至海洋,過高的有機質或重金屬將使食用海產的人類受害,聞名的日本水俣懢病即是因重金屬汞累積魚體中,致使食用魚類之人體健康受影響,高雄縣沿海養殖之綠牡蠣即重金屬銅汙染之例;為減輕海洋負荷力,排放廢水應先採取二級處理,符合排放標準後再排放。港口水域內因海水交換率差及擴散緩慢,故極易形成汙染源;高汙染的港口海域,溶氧極低,將導致魚蝦無法生存。河川排放為當今臺灣海域汙染之主因,大量的工業、家庭、畜牧汙水沖流至海域,有機汙染物、重金屬、農藥、放射性物質及傳染性病原均可直接或間接使海洋生物、海產及人類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公約]將專屬經濟海域正式列入,各國紛紛畫定所轄專屬經濟海域,限制別國在本國範圍內之經濟活動,因此臨近海域資源之保育更為重要。為免於海域受汙染,可透過經常性的海洋汙染調查與監測以預防之。監測工作可確保海域水質是否符合規定標準,並可藉以進行汙染源之調查、鑑定;長期監測並可收集水理與水質等基本資料,以作為擬訂法規之參考,同時海洋生態、生物之長期資料,方可作為環境影響評估之參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洋汙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