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齊家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qí ji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 jiā
解釋:
  1. 整治家政,使家中成員親愛和睦。語本《禮記.大學》。
    【例】一個人必須先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齊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 jiā
解釋:
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語本《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齊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齊家是使家族成員和諧相處、合理生活。〔大學〕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大意是說處人處事由小及大,齊家之道通於治國之道,若要大而治國,必先從齊家開始。在家對父母盡孝,事君才能盡忠。在家事兄能弟,對年長者才能恭敬。對子女仁慈,可推廣到對眾人。孝、弟、慈是治家的基本原則,而治國之道,亦不外乎這個道理。〔大學〕此義,參照〔禮記‧禮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孟子所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以及:「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是同樣的觀點。
  由治國必先齊家,〔大學〕又重複修身為本的觀念,提出「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原則,即是若要治人,須先「反求諸己」,即是自己先要做到如孔子所說的「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同義。這便是儒家所謂「德治」的本義。德治並不是只以道德來治人,而是要人君、為政者,即使是普通人,都須先以德來要求自己。若人君能以德來要求自己,民眾自會受影響,所謂「不令而行」,亦即推己及人之恕道。恕道是先求諸己,自己能真正實踐了,才要求別人。〔大學〕十分注重此義。儒家即以此為立論的根本。
  〔大學〕下文又說:「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即上文所說齊家之道即治國之道,先齊家而後可以治國之意。
  大學言齊家,便推到治國,而修身則為齊家之本,故要了解齊家之內容,須關聯到修身與治國之義。這一點往往被後人誤會,把修身齊家當做是進入仕途的階梯,其實無論能否入仕,每個人都要先從修身齊家做起,即是「未達」時便要先獨善其身,如果能達才兼善天下。若專以「達」而治國為目的,忽略了自己的基本工作,便可能有不達便不必善其身的誤解,豈非大錯?三代以上的政治領袖是由推舉產生,非常重視德行,所以〔大學〕才做這種層遞而上的說法。要有這樣的德行才有成為政治領袖的機會,而在推舉(猶如現在民選)的做法下,每個人都有被推舉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齊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齊家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齊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客語 齊家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