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父母參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ent Involvement
作者: 林義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父母參與是指在子女的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中父母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情形。由於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因此父母參與的項目亦甚為繁多。例如參與子女課餘活動的安排、家庭作業的完成、功課的溫習與考試的準備、乃至對學校決策與教學措施的反應,甚至介入學校的決策及有關活動等。
  在子女的教育或學習歷程中,父母的涉入乃是早已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隨著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漸轉移到學校後,父母在子女教育歷程中的重要性漸被忽視,甚至淡忘。以美國而言,直到一九六六年柯爾曼(J.S. Coleman)等的報告書指出,家庭背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遠超過學校,始引起廣泛的震驚與檢討。同時自一九六○年代為補救處於不利地位兒童所推動的各種補償教育計畫或方案,歷經十餘年的試驗後亦發現,決定各項計畫或方案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乃是父母參與的程度。此後,有關父母參與或家庭影響的研究大量增加,父母參與的重要性遂成為歐美各教育先進國家普遍重視的問題。
  父母參與問題的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視,除上述因素外,主要源自於父母參與所可能產生的結果。已有的研究顯示,父母參與不僅有助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且有助於學生社會性的發展與情緒的穩定,甚至對於學校、教師、社區、乃至父母本身均有相當的助益。尤其令教育社會學關心的是:父母參與情形又與家庭社經背景密切相關。亦即不論參與項目為何,家庭社經背景較高者,父母參與的程度亦較深(或積極)。此種現象的發現,可以為家庭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緊密關係提出更進一步的解釋。因為家庭社經背景愈高,則父母參與程度愈深,而父母參與程度愈深,則子女學業成就愈高,於是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息息相關便成為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此種邏輯關係可以確立,則由於社經背景所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均的問題,便可能獲得解決的契機。
  近年來教育學者、心理學者與社會學者紛紛投入父母參與問題的研究,此類研究不但數量甚多,成果亦頗為豐碩。但若就研究對象分析,則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為各項特殊教育計畫或方案中涉及的父母參與問題;第二類為一般家庭中的父母參與問題;第三類為學校或教師如何運用父母參與的策略以提高教育成效問題。由於研究的對象不同,涉及父母參與的項目也不同,且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如何評估與運用各項研究成果(如從事比較分析或納入師資培育課程等),仍須更審慎且周詳的考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父母參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