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niversity of Oxford Library
作者: 林巧敏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牛津大學是世界上最負盛名之一高等學府,該校正式成立於1214年,由設在牛津的幾所學校聯合組成,現有學生12,000餘人,設有34個學院。牛津大學圖書館的規模僅次於大英圖書館,而位居英國第二。
  該館創始於1602年,其前身乃淵源於烏斯特主教(Bishop of Worcester)柯布漢(Thomas Cobham)在1320年左右籌建的一座聚會所的附設圖書館,但1327年柯布漢逝世時,該幢建築物並未完工,他所訂定的圖書館計畫,包括把他個人藏書贈給大學的意向,也未能立即完成。由於柯氏的個人負債,使繼承者無法完成圖書館建築,而又把這批書加以典當還債,由其後的奧里爾學院(Oriel College)將之贖回,至1337年這所古老圖書館裝修完成,牛津大學才獲得該批圖書。繼而又有多位捐書者,包括亨利四世(Henry IV)、亨利五世及其兄弟湯瑪士(Thomas)、約翰(John),以及格洛斯特公爵韓福瑞(Hamphrey, Duke of Gloucester)等,由於這些新增的書籍,致使舊館不敷使用,因此決定增建一所圖書室以收藏這些珍貴的捐書。1489年該圖書室完成,稱為韓福瑞公爵圖書館。
  此後百年間,牛津大學始終沒有一所總圖書館,1598年英國外交家及學者波德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放棄了一個重要的外交職務,貢獻有生之年去重建一所大學圖書館,在其奔走下,牛津大學圖書館於1602年l1月8日正式開放。在該館創館之初20年的歷史中,最迫切的問題乃是需要更多的藏書空間。1612年在韓福瑞圖書館中,設立了文藝館,並於1613至1619年設立了學校方院(Schools Quadrangle)。這種突然增加的藏書需求,不僅是因為波德利爵士本人及其友人的慷慨贈書,更因為他曾於1610年與倫敦書商、印刷廠和文具商的公會訂定合約,促使它們應允所有新書贈送牛津大學圖書館。此一約定使得牛津大學圖書館在大英博物館成立的150年前,已經是一所呈繳圖書館了。
  1630年代因為來自捐贈的珍貴手抄本不斷增加,故又在韓福瑞圖書館之西建築了塞丹館(Seden End),此後贈書日增,其中以1834年都士(Francis Douce)贈給牛津大學13,000冊的印版書,為該館所收到私人藏書最大宗者。19世紀時又因閱讀空間甚為需要,牛津大學乃設法取得鄰近的雷德克利夫館(Radcliffe Camera)作為該館藏書之用,並設有一個新的閱覽室,而老的牛津圖書館,對於新的需求無法做很大的改變,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直至1920年代,該館合併了其他專門圖書館,包括雷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Radcliffe Science Library)、印度研究所圖書館(The Indian Institute Library)、羅德茲圖書館(Rhodes House Library)。這些新館加上該館豐富的資料,遂成為一所緊密交織的圖書館系統。
  目前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組織,包括:雷德克夫館及新館(New Library),和4所獨立的館,即雷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法律圖書館、印度研究所圖書館、羅德茲圖書館等。館藏書籍約計4,250,000冊,手抄本50,000冊。該館每年度均發表多次演講,並經常舉辨展覽,出版[牛津圖書館紀錄](Bodeleian Library Record)、展覽目錄和其他出版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