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登,瑪格特 - 教育百科
芳 | |
登 | |
, | |
瑪 | |
格 | |
特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onteyn, (Dame) Margot (1919-1991)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生於Reigate,卒於巴拿馬市。原名為Peggy Hookham,為英國當時最享譽國際盛名之芭蕾舞家。最初在Ealing從師H. Bosustov習舞,後在上海從J、Goncharov及在倫敦從N、Lagat與Astafieva等習舞。1934年入Sadler's Wells學校。同年在Vic-Wells舞團首度展演,飾演舞作中的雪片,至1935年Markova名舞者離後,她即繼任該團首席舞者。替代了一些原Markova飾演的重要角色。芳登自演阿胥頓(Ashton)作品《Le Baiser de la fée》中未分婚妻角色後,就此專演其舞作。她演出的《睡美人》作品被公認為這時代表演最成功之舞者。在《Apparitions》(1936)、《Les Patineurs》(1937)《A Wedding Bouquet》等舞作中創造了主角詮譯新形式。1939年演出作品《Giselle》與《Aurora》後成為阿胥頓的台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隨舞團各地巡演,更成為英國芭蕾風格之代表人物。芳登雖非音樂家、但其對音樂詮釋力、對身體線條與方向感的敏銳力及天份等各項品質之結合,使她的跳舞具有特殊之美;其抒情性的表達能力及一種與觀眾建立的親切感。在阿胥頓之作品《Symphonic Variations》(1946)、《Scenes de Ballet》(1948)、《Daphnis and Chloé》(1951)、《Ondine》(1958)及Petit之《Les Demoiselles de la nuit》(1948)等作品中創新不少主角角色。二次大戰後她以客籍藝術家身份在國外演出,包括巴黎芭蕾舞團(1948)。1959年離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成為自由藝術家。1961年與投奔西方的芭蕾巨星紐瑞耶夫(Nureyeu)合作於一次的慈善公演,二人合作達十五年之久,紐瑞耶夫之五彩繽紛舞姿與芳登之保守 重舞姿之結合使兩人成為芭蕾史上最負盛名之搭擋者。如1963年共同在阿胥頓之作品《茶花女、(Marguerite and Arrmand)》中演出時雙雙皆創新了主角表現形式。1956年獲頒貴婦頭銜(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為英國舞蹈史上第一位獲勳銜之舞者。1960年得Order of the Finnish Lion勳章。1979年她於電視中演出《The Magic of Dance》,同年榮獲皇家芭蕾舞團頒發之Prima ballerina assoluta頭銜,以及數項名譽博士學位。其多項演出皆在電視播出。芳登1956年年與政要Roberto Arias結婚,其自傳《Margot Fonteyn》於1975、1976年分別在倫敦與紐約出版。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DebraCraine & Judith Mackrell《The ozford Dictionary of Dance》2000、Jack Anderson《DANCE》Newsweek Books,New York、何恭上編著《世界傑出芭蕾舞星》民國73年。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芳登,瑪格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