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題反應理論 - 教育百科
試 | |
題 | |
反 | |
應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
作者: | 余民寧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測驗理論(test theory)大致可以粗分為兩大派別:(1)一為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2)另一為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古典測驗理論係以整份測驗分數(test scores)為主要思考依據的一種測驗理論,而試題反應理論則是以單一試題分數(item score)為主要思考依據的一種測驗理論。 試題反應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概念上:(1)考生(或受試者)在某一試題上的表現情形,可由一個(或一組)因素來加以預測或解釋,該組因素即稱作「潛在特質」(latent traits)或「能力」(abilities)(在教育測驗中,該「能力」有時候是指精熟度、知識、技巧、態度,或其他特質名稱);(2)考生(或受試者)的作答表現情形與該組潛在特質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一條連續性遞增的數學函數來表示,這條數學函數便稱作「試題特徵曲線」(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 ICC)。 試題特徵曲線即是一條試題得分對能力因素所作的迴歸線(regression line),這條迴歸線在基本上是非直線的(nonlinear),但直線的試題特徵曲線也是有可能的,端視研究者所選用的試題反應模式(item response model)而定。 試題特徵曲線所表示的涵義,即是指某種潛在特質的程度與其在某一試題上作答(正確)反應的機率之間的關係;這種潛在特質的程度愈高(或愈強),其在某一試題上的作答(正確)反應機率便愈大,反之,則愈小。 每一種試題反應模式有其相對應的一條試題特徵曲線。每一條曲線均由兩類成分所構成:(1)一個或多個試題參數(item parameters):用來描述該試題的特性。(2)一個或多個能力(或潛在特質)參數(ability / latent trait parameter):用來描述考生(或受試者)的潛在特質。因此,選用的試題反應模式所具有的參數個數及其數值的不同,所畫出來的試題特徵曲線,其形狀便不相同。 試題反應理論漸有取代古典測驗理論的趨勢,目前經常探討的各種試題反應模式與理論、測驗信度與效度、測驗編製(test construction)、測驗等化(test equating)、題庫(item banking)、電腦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差異試題功能(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精熟測驗或認證測驗(mastery testing or licensure testing)、以及各種測驗應用議題(applied issues)等,都屬於試題反應理論的研究範疇。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台北:心理。 |
|
參考資料: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台北:心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試題反應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