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衛生 - 教育百科
口 | |
腔 | |
衛 | |
生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ral Health |
作者: | 陳政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口腔在守護人類健康上堪稱「第一關」,它是消化道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的導管開口。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器官,咀嚼是它主要的功能;舌的功能是攪拌和吞嚥食物、辨別食物味道以及輔助發音;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有消化作用,並能含溼食物以便吞嚥。 口腔中最常見的疾病有齲齒、牙周病和咬合不正等,茲將其成因分別敘述如下: 1.齲齒:齲齒是最常見的牙病,俗稱蛀牙。口腔中的細菌會在牙面上堆聚形成黏黏的糊狀物稱為牙菌斑。齲齒就是牙菌斑中的細菌,使口腔中殘留的醣類食物發酵產生了酸性物質,酸性物質長時間和牙齒接觸,就會造成齲蝕。初期的齲齒應盡早請牙醫師填補,以防止其擴張;如果繼續擴大就會侵蝕到牙髓腔,以致神經暴露,而感到疼痛,最後可能局部形成膿包,甚至引起全身性的細菌感染。假若牙齒破壞得太厲害,就得拔除了。2.牙周病: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所患的疾病,不僅是成年人牙齒缺損的主要原因,也是青少年口腔健康的一大問題。牙周病是因為牙菌斑中的細菌所產生的有害物質,以及牙菌斑鈣化後所形成的牙結石,破壞牙齒周圍組織而產生。牙周病開始時通常是牙齦發炎,刷牙時易出血;嚴重時牙周組織破壞,進而牙齒鬆動脫落。3.咬合不正:咬合不正是指牙齒排列不整齊或上下牙齒的接觸、咬合位置異常。咬合不正通常是因為遺傳、小時吸吭手指或奶嘴等不良習慣、乳牙因齲蝕提早脫落或拔除、恆牙因齲蝕或外傷過早拔除或失去而未鑲補等原因所引起。咬合不正的牙齒除較易造成齲齒外,還會影響心理發展,所以應及早預防,若發現咬合不正則應請牙醫師矯正。由於口腔衛生與我們的健康關係十分密切,為促進口腔衛生要注意以下保健方法: 1.飲食要均衡:牙齒形成所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鈣、磷、氟和維生素A、C、D等,只要不偏食,從一般食物中的乳類、肉類、穀類、蔬菜和水果等即可獲得。而餅乾、糖果、飲料等含糖食物因容易引起齲齒,應該少吃。2.保持口腔的清潔:飲食過後,立刻以牙線、牙刷徹底清除牙菌斑,是預防齲齒和牙周病最好的方法。3.定期檢查口腔:齲齒的形成,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由於初期患者多不自覺,容易延誤早期治療的機會。所以,每半年定期請牙醫師檢查口腔一次,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另外,自己不易清除牙結石,所以最好每半年由牙醫師做一次潔牙術,將其徹底刮除。4.氟化物的應用:氟化物可以增強牙齒琺瑯質對酸性物質的抵抗力,有預防齲齒的作用,所以許多國家在飲水中加入氟化物。牙醫師在牙齒表面塗氟化物溶液,牙膏製造商在牙膏內加入氟化物,這些預防齲齒的方法,都很安全而有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口腔衛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