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 - 教育百科
腹 |
|
- 部首 肉
- 部首外筆畫 9畫
- 總筆畫 13畫
- 漢語拼音 fù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ù |
解釋:
[形] 厚。《說文解字.肉部》:「腹,厚也。」《禮記.月令》:「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名] 1.指動物的胸腔與骨盤之間的部位,俗稱為「肚子」。如:「果腹」、「捧腹大笑」。 2.泛稱中心部位。如:「山腹」、「瓶腹」。唐.杜甫〈南池〉詩:「呀然閬城南,枕帶巴江腹。」 3.比喻內心深處。如:「推心置腹」、「口蜜腹劍」。 4.正面、前面。《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國世家.南唐世家》:「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5.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腹擊。 [動] 懷抱。《詩經.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pak
|
解釋:
|
|
音讀: | hok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動物胸腔與骨盤間之部位,俗稱為「肚子」。如:「裹腹」、「捧腹大笑」。《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三國演義》第一○回:「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若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 2. 厚。《說文解字.肉部》:「腹,厚也。」《禮記.月令》:「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3. 攬抱入懷。《詩經.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漢.鄭玄.箋:「腹,懷抱也。」《宋史.卷一三二.樂志七》:「穀我腹我,比予於兒。告我冠服,迨其委蛇。」 4. 內心深處。如:「推心置腹」、「口蜜腹劍」。《史記.卷九二.列傳.淮陰侯》:「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三國演義》第九七回:「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5. 泛指中心部位。如:「瓶腹」。唐.杜甫〈南池〉詩:「呀然閬城南,枕帶巴江腹。」唐.楊巨源〈寄昭應王丞〉詩:「光動泉水初浴日,氣蒸山腹總成春。」 6. 正面、前面。三國吳.大帝〈斥張溫令〉:「豔所進退,皆溫所為頭角,更相表裏,共為腹背。」《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國世家.南唐》:「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7. 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腹擊。 |
|
注音: | ㄈㄨ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腹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