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相對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lativism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相對主義是指一種認為沒有普遍有效真理或價值存在的主張。相對主義者認為真理、價值的判斷往往因觀察的角度與立場不同,個人或團體之間千差萬別;而觀點之異多與所處之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有關。相對主義根據「人的思考與價值觀不同」而推衍出「真理與價值乃相對,以情境為尺度」。依此論點,真理與價值本質上不具普遍有效性,同一對象對甲為真,可能對乙為非真;在甲地認為對,在乙地則可能認為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所思所知不盡完全,況且有許多因素,如情緒、習慣、文化條件、經濟與社會狀況、階級意識等,皆影響人的認識作用。正如知識社會學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看法,一個社會及歷史的真理只能由該社會及歷史的觀點看方可理解。
  相對主義的重要論點如下:
  1.不同的文化與時期,對真理與價值的判斷有歧異;
  2.沒有任何一種意見可較其他意見更能稱為真理;
  3.客觀與真理的概念只能在一個具有共同反應的社群中,才能應用到知識與道德的判斷上。
  相對主義者認為,個人對於事物的判斷並非個人真實的反應,而常是個人借用其所隸屬團體的標準以作判斷,事實上卻未必認同於該標準。判斷應依據個別標準,無論是否與團體一致,因為沒有任何標準是絕對正確的。一個人認為對的,對他而言即是對的,因為所有判斷都是主觀的。當一個人說:「那是真的」,只代表他同意這項判斷,並不表示此為實質的真。
  相對主義否定了真理的絕對性與普遍性,認為真理的尺度不在對象本身,而在對象以外的其他情境中。此種論點易導向懷疑論與非理性主義。若人的所思所知只是在各種情境中形成,則人類活動只是一個過程的次級結果,並非人的理性主動控制,則人的歷史將是臣服於理性無法掌控的力量;果真如此,所有所謂真理、價值的陳述都是情境決定的,又為何有真理?此外,相對主義既稱無普遍真理,則相對主義本身是否具普效性?否則其論點又何以成立,可知其自相矛盾處不言可喻。即使有上述批判,相對主義也將人由對教條毫無批判的臣服中釋放,使人發展出更寬廣的世界,多方面的理解與解釋人類經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相對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