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撩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ㄚㄑㄧˇㄊㄧˊㄑㄧˇㄔㄨㄟˊㄒㄧㄚˋㄨˋㄊㄧˇ˙ㄉㄜㄒㄧㄚˋㄩㄢˊㄖㄨˊ:「ㄌㄧㄠˊㄎㄞㄌㄧㄢˊ˙ㄗ」、「ㄌㄧㄠˊㄑㄧˇㄇㄧㄢˋㄕㄚ」。
  2. ㄅㄛㄉㄨㄥˋㄖㄨˊ:「ㄌㄧㄠˊㄉㄨㄥˋ」、「ㄌㄧㄠˊㄈㄚˇ」。
  3. ㄊㄧㄠˇㄋㄨㄥˋㄉㄡˋㄧㄣˇㄖㄨˊ:「ㄌㄧㄠˊㄅㄛ」、「姿ㄊㄞˋㄌㄧㄠˊㄖㄣˊ」。
  4. ㄈㄣㄌㄨㄢˋㄖㄨˊ:「ㄧㄢˇㄏㄨㄚㄌㄧㄠˊㄌㄨ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o
解釋:
  1. 提、掀起垂下物體的下緣。
    【例】撩起裙子
  2. 撥動。
    【例】撩動、撩髮
  3. 挑弄、逗引。
    【例】撩撥、姿態撩人
  4. 紛亂。
    【例】眼花撩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o
解釋:
[動]
1.整理。《說文解字.手部》:「撩,理之也。」如:「撩髮」、「撩理」。
2.拿取。《廣韻.平聲.蕭韻》:「撩,取物。」《北齊書.卷三二.陸法和傳》:「凡人取果,宜待熟時,不撩自落。」
3.挑弄、逗引。如:「姿態撩人」。宋.陸游〈二月三日春色粲然步至湖上〉詩:「梅花隔水香撩客,野鳥穿林語喚人。」《水滸傳》第二六回:「何九叔見他不做聲,倒捏兩把汗。卻把些話來撩他。」
[形]
紛亂。如:「眼花撩亂」。
注音:
漢語拼音: liāo
解釋:
[動]
1.提、掀、揭。如:「撩開簾子」、「撩起裙襬」。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我這裡便破步撩衣,走向前來。」
2.用手舀水甩灑。如:「菜販往菜上撩水。」
3.北平方言。指瞥、略看。如:「朝那屋裡撩了一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â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裁開、割開。通常指用刀尖切割的動作。
同義詞: 𠞭
音讀: liô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舀、撈。舀取湯汁上面的表層。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ㄧㄠˊ

1.理也。《說文解字.手部》:「撩,理也。」宋.史虛白〈釣磯立談〉:「望其旄纛之所指,舉欣欣然告曰:『是庶幾其撩理我也。』」元.李俊民〈宣差射虎〉詩:「深山大澤失所居,或撩汝頭編汝鬚。」

2.取也。《北齊書.卷三二.列傳.陸法和》:「凡人取果,宜待熟時,不撩自落。」唐.元稹〈春六十韻〉:「撩摘芳情遍,搜求好處終。」

3.挑弄、逗引。如:「姿態撩人」。宋.陸游〈二月三日春色粲然步至湖上〉詩:「梅花隔水香撩客,野鳥穿林語喚人。」《水滸傳》第二六回:「何九叔見他不做聲,倒捏兩把汗。卻把些話來撩他。」

4.紛亂。宋.王安石〈臺城寺側獨行〉:「春山撩亂水縱橫,籬落荒畦草自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5.放置、丟棄。《紅樓夢》第一○九回:「我那時還小,拿了來也不當什麼,便撩在箱子裏。」《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插補插補了屋,說:『咱可往京裡就你大嫂去。』丟盔撩甲的跑到京裡。」

㈡ㄌㄧㄠ

1.提、揭。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我這裡便破步撩衣,走向前來。」《紅樓夢》第五四回:「寶玉便走過山石之後去,站著撩衣。」

2.以手舀水甩灑。如:「菜販往菜上撩水。」

3.北平方言。瞥、略看。如:「朝那屋裡撩了一眼。」

注音: ㈠ㄌㄧㄠˊ ㈡ㄌ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撩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