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職業基礎教育年(德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rufsgrundschuljahr (Germany)
作者: 嚴翼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由於社會發展日漸複雜化,職業門類也不斷增加而且變遷迅速,就業的人往往不容易找到與自己專業相符合的工作。為了機動適應就業的需要,在設計職業制度時往往考慮到有彈性的職業通識教育,並注意到職業基本態度的養成。職教有識人士認為,職業技術固屬重要,敬業樂群的態度尤為首要,所以德國教育當局特別設計了職業基礎教育年,以適應職業社會變遷的需要。
  德國各邦教育部長會議於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九日決定推行職業基礎教育年方案,其目標是要以廣泛範圍的職業領域為基礎施以整合性的通識教育。職業基礎年有全日制和部分時間制兩種。部分時間制採建教合作方式,也就是部分時間在學校,部分時間在事業單位,接受專業具體理論和實際技能的教育。這就是職業教育的第一年,作為以後接受職業教育的基礎。
  職業基礎教育年在德國的好幾個邦也稱為職業基礎學校年(Berufsgrundschuljahr),可以替代在事業單位執行學徒培訓的第一年。修習課程有三種:(1)一般通識科目:包括德文、社會、體育和宗教;(2)專業科目:有不同職類重點範圍四、五種,包括工商管理、會計、文書處理、打字、行銷、管理等科目;(3)此外還有一門必選學科。
  目前各校所設共有十三職類。各邦經濟部規定職業基礎教育年可以算為三年學徒教育的第一年。各科專業教學時間每星期為二十六小時。如果採取建教合作方式,則由事業單位和部分時間職業學校互相合作。在後者上課的時間,每星期有兩天半。這種教育的目的並不在為特定一種職業進行培訓,而是以較廣大的職業範圍為指標,例如經濟和管理、金工、電工或建築技術等。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入學資格是主幹學校(初中)畢業。未能在主幹學校畢業的學生,如果能修畢業職業基礎教育年而成績及格者,可承認他主幹學校畢業的資格。既不升學又不從事工作的青年,按規定必須上職業基礎教育年的特別班,這便是職業準備年。
  職業基礎訓練年是試探(Orientierung)學生興趣與性向的基本職業培訓,然後再由學生選擇某一職類為自己的職業。學生結業後可繼續接受二元制職業訓練,如果成績優良,達丙等(三分)以上可升入技職高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職業基礎教育年(德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