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共產主義 - 教育百科
ˋ
ˇ
ˇ
ˋ
  • 漢語拼音 gòng chǎn zhǔ y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òng chǎn zhǔ yì
解釋:
  1. 十九世紀中葉由馬克斯、恩格斯所發展起來的思想體系。為廣義之社會主義的一派。其基本理論為唯物史觀、階級鬥爭,且以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財產制為號召。今亦用於指任何由共產黨所統治的社會或社會集團。
    【例】共產主義原是針對工業高度發達國家貧富懸殊的情況而發展出來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共產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òng chǎn zhǔ yì
解釋:
一種思想或觀念,主張廢除私有制,建立集體生產、集體擁有的共有制,並認為人類社會應朝向無階級、無政府、無國家的境界邁進。通常指馬克思(Kar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十九世紀中期倡議的政治主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共產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munism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共產主義」一詞的意義有二:一指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思想及社會理想;一指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共產國家,如前蘇聯,所據以治理國家的意識型態。
  作為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及社會主張,共產主義常被人與馬克斯(Karl Marx, 1818~1883)及馬克斯主義(Marxism)聯結在一起。其實共產思想起源甚早,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就主張統治階層應採行共有財產制以營共同生活;馬克斯只是更進一步主張社會所有成員都應過著共產的生活。共產主義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原因是只有在私有財產廢除的條件下,人與人間的爭鬥和奴役、人世間的悲劇及苦難、政治的傾軋和社會所有不義的事才可能完全消滅,一個理想的社會才有可能達成。
  共產主義所主張的理想社會有下列特點:(1)生產問題已經解決,社會成員毋須為衣食擔心,所以在理想社會中,經濟問題只是財貨分配的問題,而由於所有社會成員的物質欲望不高和節約成性,理想社會會成為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2)理想社會的成員要有相當的睿智和道德水準(最好是哲學家),他們要能控制本身的需求和欲望,以免因為個人欲望過高破壞整體經濟的平衡,為了讓社會整體的經濟保持最佳的平衡狀態,這個社會必須要相當封閉,沒有對外貿易,甚至與外界的交往都有限,人口數也須一成不變,任何創新的思想、科技和生活習慣都受到箝制;(3)由於家庭的存在容易衍生出私人財產制,所以家庭制度最好不要存在,即使存在,其功能也需予以削弱;(4)由於理想的共產社會是完全和諧的社會,且社會成員其有極高的道德水準,這個社會也就不需要法律。總之,這個理想的社會是個彰顯自由、平等、博愛和和平的最佳人類社會。
  把共產主義當作當代所謂共產國家用以治國的意識型態而言,其基本主張為:在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無法一蹴可及的情況,必須採取一些必要的權宜措施來達成理想;這些必要的措施包括:(1)由共產黨專政,這是因為共產黨員是社會的精英,具有崇高的道德和過人的智慧,可以為社會整體謀最大的福利;(2)私人財產雖然沒有完全廢除,但重要的資源全部由國家,也就是黨來掌控;(3)所有的生產企業及財貨的分配均由國家來經營和管理,採行計畫經濟;(4)避免個人間的競爭,實施社會福利制度。總之,這是強調平等與互助合作的一種意識型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共產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