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秋刀魚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qiū dāo y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ū dāo yú
解釋:
動物名。一種食用魚。硬骨魚綱銀漢魚目秋刀魚科,身形細長,約四十公分,下顎比上顎長。背呈綠色,腹銀白色。其生存水域在太平洋北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秋刀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cific Saur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ololabis saira (Brevoort, 1856)
形態:
體延長而纖細,側扁。兩腭向前延伸成短喙狀,下腭較上腭突出。背鰭與臀鰭位於身體之後方,均無硬棘,其後方均具小離鰭;背鰭具10~12軟條及6~7小離鰭,臀鰭具12~14軟條及7小離鰭;腹鰭位於體中央之略後方;尾鰭深開叉;脊椎骨約63個;體被細圓鱗;側線下位,近腹緣。體背部及側上方為暗灰青色,腹側面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銀藍色縱帶。最大體長可達35公分。
分布:
廣泛分布於北太平洋及日本海,以日本至阿拉斯加海域較多。
生態習性:
為表層洄游性魚類,無胃,腸短;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尤喜蝦類。在日本之太平洋側於8月下旬至冬季會南下洄游,而在日本海側其南下洄游群不明顯,但在6月左右向北洄游之群甚明顯,以棒受網及流刺網可捕獲。體長25公分以上即成熟,在日本南部海域於秋季至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則於初夏,會在流藻及潮境聚集而產卵,產卵時也會進入內灣,其卵具纏絡絲,以隨漂流物移動免至沉入海中。
利用:
可食用,並供作大型鮪釣漁業之餌料魚。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
竹刀魚科(Family Scomberesocidae),Sauries
上科:
竹刀魚上科(Superfamily Scomberesoc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秋刀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san51 bah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