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大義 - 教育百科
春 | |
秋 | |
大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春秋大義或稱春秋義法。歷來經學家和史學家談到所謂法即指書法,又稱書例,就是指記事的體例,有嚴格的方法和規格,各種書例都表達某種褒貶的態度;二者統一而不可分。義通過例而表達,例則是義的載體。孔子修〔春秋〕,文辭簡略,其中一字一句都蘊含著深邃的內容,研究〔春秋〕的微言大義,則是歷代治〔春秋〕的唯一宗旨和終極目標。 春秋大義的闡述,最早體現在三傳的敘述和議論之中;尤其是〔公羊傳]除了一些史料補充和文字訓釋外,幾乎全部的力量,都用於從〔春秋]簡單的記事中探討尊王攘夷、尊卑貴賤、褒貶等規律,進而引申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朽、懲惡而勸善五項原則。 其實在儒家的經典中,不論是內容或文字,〔春秋〕都談不上有什麼深文奧義。〔春秋〕計一萬六千餘字,記錄了魯國和其他國家二百四十二年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用比較精練、規範的語句記錄排比史事。這一部提綱式或標題式的編年簡史,從〔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開始,後儒繼之,演繹發揮出精微複雜的「大義」,是其他儒家經典研究中絕無僅有的。 這種春秋大義,一直是中國統治階層視為經世之大法,後世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都引用春秋大義作為理論根據。在上層社會,如康有為即引用春秋大義來製造輿論,進行政治改革;在下層社會,如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神化為忠義的化身,乃由於他愛讀〔春秋〕,於是將之與春秋大義聯結起來。此一以大義為載體的書例,一直為知識階層奉為至高無上的典範;進而形成了〔春秋〕微而婉、文約而事豐的寫作特色,成了「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的書例。而從春秋大義延伸為春秋筆法,更成為人們評論古代文史時常用的一個術語。由此看來,春秋大義不論在上層社會或下層社會,都發生了莫大的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春秋大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