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n d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劍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n dào |
解釋:
1.一種源自於日本的擊劍運動。由古代武士格鬥術發展而來。比賽者持木刀或竹刀,並戴胴(胸鎧)、垂(腰鎧)、面具、籠手(棉手套)等裝備,在九至十一米見方大的場地進行。以擊中對方的面、前臂、胴或咽喉部位者得分。每場比賽三分鐘,先得兩分者為勝。 2.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的棧道。也稱為「劍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劍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endo |
作者: | 林正常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劍道是傳統日本的運動項目,源於日本武士教育,強調精神力量。國際劍道聯盟成立於一九七七年,每年舉辦國際競賽,此項運動已成一國際運動競賽。 西元第十世紀,日本政治混亂,地方士豪為求自保,聚眾習舞,武士於焉形成。武士後將源於中國的刀法、劍法改變為日本式的劍法,形成今日日本劍道的基礎。日本在鐮倉時代之後,武士成為社會活動之要角。在源賴朝之勤儉尚武政策下,刀法盛行,其後室町中期以來,除武士外,百姓開始競相習武,劍道主要流派,包括神道流、影流與中條流。及至江戶中期,發展出頭盔、手套、護心等防具與竹劍。江戶末期日本門戶漸開,劍道開始脫離實戰,演變為競技運動。 劍道的姿勢分上段姿勢、中段姿勢、下段姿勢、八相與脅腰等五種。實際使用的姿勢以上段、中段與下段姿勢為主。上段姿勢有多種,最普遍的一種是左足前出,雙手左的姿勢,此一姿勢是攻擊用的姿勢,不適於防守。中段姿勢是右足向前一步,左手在小腹前面約一掌處,握住柄頭,右手在稍離劍鍔位置握住,將竹劍的弦向上,劍尖指向對方喉頭的高度之姿勢,是使用最多的姿勢,適合攻守,且是容易應付變化的姿勢。下段姿勢是從中段姿勢將劍尖降到對方的膝部,攻擊對方的足部和腹部。 劍道的型由各不同流派發展出,分長劍之型與短劍之型兩種型;長劍有七型,短劍有三型。型由攻守兩方約定,攻守雙方理解各自的作法與日的,相互配合練習。 劍道比賽在一長九至十一公尺見方的場地進行,場地外有寬一.五公尺以上的空地。比賽使用的竹劍,其長度與重量因比賽之對象而不同。服裝包括頭盔、手套、護心、腰垂及衣、褲等。個人比賽採三賽二勝制,比賽時間五分鐘,雙方平手時的延長賽,則為三分鐘。團體的比賽,以預先決定的順序,作各個人的比賽,以決定團體之勝負。團體比賽分積分賽與擂臺賽,前者以勝者數決定團體之勝負,後者則為勝者繼續比賽來決定團體勝負的方法。至於比賽的擊刺部位,包括面部(正、右與左三面)、手部(右手及左手之前中段姿勢、上段姿勢、八相姿勢、脅腰姿勢與舉起的手及其他變型的姿勢)、腹部(右腹、左腹)與刺部(喉頭與上段姿勢與二劍之胸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劍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