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凝結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níng ji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jié
解釋:
  1. 液體變成固體或氣體變成液體的現象。
    【例】南下的強烈寒流,把湖面的水凝結成一層薄冰。
  2. 凝聚、集結。
    【例】雖然門窗都已關緊,但屋內寒氣凝結,還是令人凍得直發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凝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1.溶化、溶解、蒸發、熔化、融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jié
解釋:
1.凝聚、集結。《朱子語類.卷四五.論語.衛靈公篇》:「每常見山形如水漾沙之勢,想初間地未成質之時,只是水。後來漸漸凝結,勢自如此。」《紅樓夢》第八回:「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2.紛擾糾結。《抱朴子.外篇.行品》:「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者,幹人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凝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dens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大氣中,水汽轉變成液態水的過程稱為凝結。凝結發生時,大氣的相對溼度必須達到飽和。若大氣溼度達到飽和,但大氣中缺乏凝結核,這時大氣不會有凝結現象,因為純水的表面張力使其無法形成水滴。像這種達到飽和或超過飽和,而大氣中的水汽仍未凝結的現象稱為過飽和(supersaturated)現象。若大氣中有塵埃、煙粒、鹽粒、花粉或其他化學物質時,這些粒子均會吸附水汽,因而在大氣的水汽達到飽和時,即會產生凝結現象,進而由此產生各種降水。凡是有助於凝結作用的各種粒子稱為凝結核(condensation nuclei),其直徑都小於0.1微米(即1×10-7公尺),非肉眼所能看見,通常在都市、海岸及火山地區等上空較多。水汽凝結時,會放出潛熱。最容易產生凝結現象的環境是能夠使氣溫下降的環境,因此暖空氣與冷空氣或冷的表面相遇,即易產生凝結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凝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相似詞 凝固、凝集、凝聚、固結 相反詞 溶解、融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