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紫端斑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端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1904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1904 端紫斑蝶,又名紫端斑蝶、異紋紫斑蝶、雌線紫蛺蝶、藍線鴉。 本種雄蝶在前翅背面翅端有大面積的藍紫色光澤,故有些中文名中用「端紫」或「紫端」形容此一特徵;而本種雌蝶與雄蝶斑紋明顯不同,以白色線條紋 為主,所以也有中文名用「異紋」或「雌線」來突顯此一特徵。此外,本種的前翅翅形較為狹長,藉由這些特徵不難與台灣其他紫斑蝶區辨。卵黃色,外形略似砲彈狀,表面有類似高爾夫球球面的刻點。幼蟲頭 部黑色,上有白色條紋;體色為紅褐色,全體具黃白色橫紋,一粗三細,與底色形成明暗相間的顯眼警戒色;體側面有鮮黃色斑紋。表面光滑,在中胸、後胸與腹部第二、第八節背面各具一對細長的肉質突起,基部為紅褐色,端部則為黑色。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43-46 mm。雄蝶前翅背面底色為黑褐色,有大面積的紫藍色光澤,間有一些白色斑點;翅後緣略為突出為弧形。後翅背面前緣亮灰色,前半部為灰褐色,後半部則為暗褐色。雙翅腹面底色褐色,前翅具散生的小白斑但無藍紫色光澤,後翅的小白斑主要沿翅外緣分佈。雌蝶體型較雄蝶大,翅底色較淡且斑紋明顯不同:前翅背面藍紫色光澤區域較小,白色斑點與線條相當明顯,而後翅背面與腹面則密佈白色線條;前翅後緣較為平直。 本種為中型蝶類。E. mulciber (Cramer)分布範圍涵蓋東方區大部分地區,分為26個亞種,台灣的族群被視為特有亞種,分布於全島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左右山區,澎湖、小琉球、綠島、蘭嶼也有紀錄。「紫斑蝶類」有群集越冬習性,每年秋天全島各地的紫斑蝶開始沿固定蝶道向南部遷移,在隱蔽的山谷中越冬,這類山谷被通稱為「紫蝶幽谷」。各越冬蝶谷內群聚的狀況可能隨地點與時間而有不同,如李與王(1997)於1993-1994年在高雄、屏東各地所做的調查指出本種皆為優勢種,但詹(2008)於2001-2003年在茂林地區的調查結果和趙等(2007)在台東大武地區所做的調查結果則有不同。成蟲飛行緩慢,喜歡於日照充足的環境中活動。除花蜜外也會吸食地面水分。幼蟲在台灣取食桑科的榕樹、天仙果、白肉榕等與夾竹桃科的隱鱗藤、絡石等。剛孵化的幼蟲停棲在寄主葉面上,較大的幼蟲則會停棲在蔓藤上。蛹懸掛於寄主或附近植物的枝條、葉片下(濱野,1986﹔李,1990;徐,1999;張,1999;李與王,2007)。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紫端斑蝶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亞科名: 斑蝶亞科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中文族名: 紫斑蝶族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鱗翅目
中文科名: 蛺蝶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總科名: 鳳蝶總科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Danainae
拉丁亞種名: barsine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屬名: Euploea
拉丁族名: Euploeini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科名: Nymphalidae
拉丁種小名: mulciber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apilionoide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